【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现代注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自然之道好像拉弓射箭一样,如果力气太大,就要压制一点;如果力量不够,就要加点力。有多余的就减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补充一些。一语道破:就是“平衡”。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但人的行为往往不是这样,人类存在贪欲和奢望,有余的人还要不断的从不足的人那里索取,从而导致有余的人更加有余,不足的人更加贫穷。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有余的部分提供给天下人,谁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做好事不持有功,有功而不自居,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现代启发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之道好像拉弓射箭一样,如果力气太大,就要压制一点;如果力量不够,就要加点力。有多余的就减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补充一些。一语道破:就是“平衡”。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两千多年前老子阐述的这一套“自然平衡法则”非常重要,亿万年万物发展进化形成的自然法则,人类总是要有意或者无意的去违背,遭到的报复也是惨痛的。
教训是用血和泪换来的,一提到“大跃进”老一代的人们现在还抹不去心里的阴影,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这些反自然规律的口号鼓动下,一场彻底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开始了。结果森林消失了,湖泊填平了,草原沙漠化了,天空昏暗了,鸟儿也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到如今我们需要用几代人下大功夫来弥补那灾难性的后果。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平衡法则,建立了平衡法则就可以确保稳步发展。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征服与被征服的平衡法则,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无线扩张,就保护了大草原,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这就是大草原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原因。
平衡是大自然通过亿万年进化演变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无知,无意间打破这个平衡,同样要受到惨重的惩罚。澳大利亚人常常为野猪和野牛的侵害而恼火。早期的澳大利亚欧洲移民们,由于无法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的人迁移走了,但是留下了他们饲养的家猪和耕牛。千百年来这些家猪和耕牛已经按照人类的需要得到了进化,就是它们的体型大于自然条件下的野猪和野牛。没有人管理的家猪和耕牛又回归了自然,恶劣了自然环境迫使它们为生存而进化,结果家猪又长出了锋利的獠牙,耕牛恢复了凶猛的野性,加上他们本身就具有庞大的身躯,新进化出来的野猪和野牛远远凶猛于自然条件下的野猪和野牛,给今天的澳大利亚人带来了很大麻烦。
人试图征服动物王国已经几千年了,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动物是和谐统一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只能保护,不能打破,所以今天鸟语花香的局面又出现了。
千百年来征服与被征服有如一部史诗,回荡于人们的耳畔、浮现于人们的眼前。人们不能简单的把“征服”看成“掠夺”、“屠杀”、“强占”、“毁灭”……, 征服与被征服是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他们维持着一种平衡,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平衡,才确保了万物生生不息繁衍发展。人们只能维护、顺应这种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家园。
老子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但人的行为往往不是这样,人类存在贪欲和奢望,有余的人还要不断的从不足的人那里索取,从而导致有余的人更加有余,不足的人更加贫穷。谁能把有余的部分提供给天下人,谁就是道德高尚的人。老子在本段里阐述了“贪得无厌”和“天下为公”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道德观。
“贪得无厌”显然是违背了“自然之道”,打破了平衡法则,最终自取灭亡是必然的,像这样的反面人物从古到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天下为公”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就是维护自然平衡法则,当然就大受人民欢迎。
国父孙中山先生毕生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均富、天下为公”等思想,极大地启发了中国人的民主思维。中山先生为了民主革命,救国救民,屡卖家产,终至倾家荡产。为了民主伟大理想,中山先生坚拒清廷许以高官厚禄的多次收买,体现了伟大的人格气节。为了实现和平,停止战争,中山先生又慷慨让出总统宝座,由此开创了中国最高权力转移的新风,为后世高官在遭遇百姓利益和个人权力矛盾时应如何取舍作了示范。为捍卫新生的民主共和体制,反对专制复辟,军阀割据,先生又四处奔走,组织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先生终日操劳,以至积劳成疾,年仅五十九岁便与世长辞,为国为民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自己也是“天下为公”的典范,被中国人民尊称为“国父”。
大公无私
老子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但人的行为往往不是这样,人类存在贪欲和奢望,有余的人还要不断的从不足的人那里索取,从而导致有余的人更加有余,不足的人更加贫穷。谁能把有余的部分提供给天下人,谁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晋平公作国王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