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仁慈崇俭,不敢为天下先

2010-02-08 11:44
来源:感悟中国式智慧 作者:常桦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三宝”的第一宝是“慈”。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慈,不仅是仁慈加于人,而且还要不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仁爱加于兵,使之“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同样可以“慈心”于一切物,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就是要“慈心”于胸中,使之“慈祥”、“平和”之气充盈其中。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坚固。
 
老子“三宝”的第二宝是“俭”。“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这就是说,对于“俭”,不仅只在用财当俭,一切事情均可用“俭”,“俭”于饮食可养脾胃,“俭”于嗜欲可聚精神,“俭”于思虑可除烦恼,“俭”于言语可养气息,“俭”于酬酢可息身劳,“俭”于夜读可安神思。
 
老子“三宝”中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的“三宝”是他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老子身处战乱,目击了太多的暴力和残酷场面,深深地感受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扬。老子认为使用这三宝于社会诸领域就能取得胜利,反之,会导致失败。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不管是过去和现在,老子的“崇俭”思想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凝固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将过人的机智与俭朴谦逊的美德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晏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晏婴,字平仲,后人尊称他为晏子。晏婴出身于齐国贵族,长期居于要职,在当时列国间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向清廉而俭朴,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孔子曾说:“晏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司马迁更是充满感情地说:“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
 
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晏弱死去。当时,卿大夫的丧礼是非常隆重的,且不说小殓(为死者穿衣)、大殓(再次为死者穿衣并以尸入棺)、代哭(死者家属轮流哭丧守灵)、迁柩朝祖(将棺柩迁入祖庙停殡)这套繁文缛节,单就送葬规模来看就已十分惊人:送葬时,在前面和左右两侧牵引柩车的人成百上千,为使送葬队伍顺利通过,出殡前常常需要重新拓宽道路,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筑设施。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丧仪,除能维护贵族的体面外毫无意义。为矫正时弊,警醒世人,年轻的晏婴顶住流俗的压力,勇敢地对传统丧仪做了改革。按照礼制规定,为晏弱送葬时应有遣车(装载随葬牲体的送葬车)五辆,晏婴却只安排了一辆;按规定灵柩下葬后主持丧礼者还要请参加典礼的宾客们聚会一番,举行繁琐的拜宾、送宾等仪式,晏婴减掉了这套程序,安葬完毕即刻返回家中,让送葬的亲朋好友自行离去。对这种违背常情的做法,不但当时的人感到大惑不解,就连后来某些儒家学者也未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参和有若两人谈起晏婴的为人,曾参称许晏子知礼,有若说:“晏子办理父亲的丧事,仪法草率,简慢宾客,怎算知礼?”曾参反驳说:“你哪知道晏子的良苦用心!当国家混乱无道时,一个君子是耻于礼仪完备的。国家奢侈成风,君子就应大力提倡俭朴,丧仪的简化正是晏子的高明之处。”现在来看,曾参对误解晏婴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