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聪明与糊涂相间

2010-03-08 10:25
来源:中庸的智慧 作者:佟平
 聪明有大聪明小聪明之分。真正的聪明是大聪明,而精明只是小聪明。小聪明往往挂一漏万,从整体上看,小聪明实际上是愚蠢。

聪明与糊涂相间

 

  聪明有大聪明小聪明之分。真正的聪明是大聪明,而精明只是小聪明。小聪明往往挂一漏万,从整体上看,小聪明实际上是愚蠢。当人们把诸葛亮看成是智慧同义语的时候,不要忘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实在是一种失策。而这种失策就是由于太精明造成的。
  
  不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对诸葛亮性格的写照,“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对诸葛亮命运的总结。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这只能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竭心尽力辅佐汉室的美德,如果从其性格与命运来看,他是失败的。过于谨慎的个性使他失去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是什么性格?虑事周全,谨小慎微,对他这种性格描述贴切的是《三国演义》里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节。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了司马懿的兵权后,开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驸马夏侯为大都督来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俗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nb073?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故,则旷日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其实魏延此计正合兵家奇袭之计,妙不可言,后来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分析说:“如果是我进兵,我一定要从子午谷进攻,奇袭长安,这样长安一带便唾手可得。”魏廷与司马懿可谐英雄所见略同,可过于谨慎的诸葛亮却不用此计,实在遗憾。
  
  再看后来邓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阴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成都,一举成功,他没按正规进攻路线来攻打成都,避开姜维剑门关的大军,灭了蜀汉政权,此计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辙。
  
  诸葛亮北伐中原能够成功的惟一一次机会就在这里,因为魏主曹睿连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中了马谡反间计,撤了司马懿的兵权;二是派不诸战事的夏侯惇为帅来拒蜀。这正好给了诸葛亮天赐之机,如果诸葛亮能抓住这一机会,按魏延之计,率五千精兵直取长安,自己再率军出斜谷,那么大事几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马呼应,谁能定天下就难说了。
  
  机会是均等的,也是短暂的,成功者的素质就在于能抓住短暂的机会,哪怕是瞬间也不错过,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古往今来成功者无不如此,不管是谁,只要机会闪现,他们便绝不放过。
  
  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如果他不如此就没有“诸葛一生惟谨慎”之说了。谈笑间,他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一统天下的机会。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却性格谨慎,不敢冒险,使他一生都在徒劳心智。
  
  诸葛亮个性谨慎细微还表现在事无巨细上。唐代起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酉,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材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具体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刘邵在《人物志》中也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亲,所以才能统帅众多有才能的人。”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