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便直言的情况下,委婉地点拨几句,让听者明白自己话里的真实意图,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有时还帮助唐太宗处理政务。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将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深感惭愧,下令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在这里,魏征借口自己眼花,点出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名称,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魏征虽然以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变了以前不合适的做法。
老子推崇“糊涂”.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大智若愚。“智”与“愚”是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行了。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