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
现在人看来,明哲保身似乎是胆小怕事、遇事就躲的怯懦者的代名词。但在儒家的中庸思想里,明哲保身却不是这意思。明哲保身一词出于《诗经》,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在《中庸》一书中则作了这样的阐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因为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以图东山再起,而避免不明不白地去作无谓的牺牲,应该说是一种高明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那些贪生怕死、一味退缩的人,并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误了自身,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中庸。
三门峡水利工程是个败笔,在动议搞这个工程的时候,黄万里教授预见到了它的后果,在那特殊的年代,许多人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但黄万里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个慷慨之士,他以一颗“至诚”之心,坚持讲真话。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黄河规划、筹建讨论会上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当时出席会议的专家大多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黄万里孤身舌战。有一次,他争辩了整整7天,但仍无效。黄万里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建议勿塞6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这个观点被全体同意通过。但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把6个底孔堵死了。上世纪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
黄万里被打成了右派,但他没有为自己的言行后悔,他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预见,从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两岸受灾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西安受到严重威胁。至今黄河流域的水土日益恶化,下游河水所剩无几,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黄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他无法阻止一个工程的建设,但他在那个年代,敢于坚持科学见解,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就非常了不起。他心中是有尺度的,盲目地随波逐流是一种偏激,而有自己的见解而藏在心里不说,也是一种“不及”,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
中庸思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圆滑的避世思想,也不是一味的折中思想。它是以“诚”,即以良知为基础的入世思想。当大家都在过激地普遍看好某事上,明智者会觉得这是种反中庸的行为,非常有危害,于是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回到中庸的状态。
梁漱溟小时候体弱多病,壮年又历经坎坷,他却活了96岁高龄,他的长寿完全得力于平和淡泊的精神。“文革”中,梁漱溟的藏书、手稿、字画被焚,人又被拉去游街,批斗。这是剜心摘肝,侮宗辱祖!稍微想不开的人,就会走上绝路。梁漱溟不,当造反派厌倦了他这只“死老虎”,把他关进一间小屋,停止纠缠,他既不呼天抢地,也不长吁短叹,而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写起学术论文。先撰《儒佛同异论》,接着写《东方学术概观》,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目无凡夫的气度,令世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