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10-03-11 10:36
来源:中庸处世智慧 作者:何者明
君子通晓的是仁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在孔子的思想中,利和义是相对的。孔子曾说:“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通晓的是仁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在孔子的思想中,利和义是相对的。孔子曾说:“见利思义。”见利能够想到义是君子的行为,见利而不顾义是小人的行为。行事要合道义,不合道义的事君子不为。
 
《左传》上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只顾利而不注意义,必然是自取灭亡之道。《墨子》上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义,天下之良宝也”。宋代苏洵曾说过“义利、利义相为用”的话,苏轼在《思堂记》中写道:“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看重义,不仅提出“见利思义”,而且往往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欧阳修说:“宁为义死不苟利生,而视死如归。”王定保《唐摭言》:“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等等不胜枚举。
 
在孔子的心目中,这是一把用来衡量君子与小人的尺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今天商海泛舟的弄潮儿,对于2500多年前的孔圣人的这把尺子,你把握住了没有?
 
孔子提倡中庸,他对人非常了解的──在不同的价值标准并存的过渡时期,他率先要求新的以道德学问取代权位财富为标准的君子小人观,固然主要是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也还有个切肤之痛的感情问题。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离家出走,被社会冷落和遗弃,历尽艰辛,“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激起了他对小人的不满,对公道、正义社会的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道)。”在他以“年少好礼”知名,且以教书为生以后,还遭到上层社会的歧视和拒斥,《史记·孔子世家》上写道:“孔子要至,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旧的等级观念扼杀新生力量,使其感触很深。所以孔子是不会与那帮开口闭口就是钱财、趋利避害的小人交往的,而要与志同道合的君子往来。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这其实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有一次,美国洛杉矶的华裔商人××在香港繁荣集团购买了一批景泰蓝,讲好了一半付现金,一半付一个月期票。交易那天,他却不出面,派来儿子。一个月后,期票到期了,银行却退了票,几经联系,他一推再推,后来索性不接电话了。繁荣集团这才知道上了圈套。集团老板陈玉书说:“除非他永远缩在美国,不在香港做生意,只要他来香港,我一定逼他把钱交出来。”陈玉书派人侦察、注意对方的动静,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香港。陈玉书马上派人同他联系,并以鸟兽景泰蓝优惠售价相诱,将他请到公司。陈玉书大脚一踹,房门大开,大喝一声:“××,你上当了!”××这时脸色大变,不安地立在对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