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论语》
在某种意义上,“人活一张嘴”,自古以来,多少人成成于言,败败于言,鬼谷子视人嘴为祸福的开关,所以管好嘴巴,是为人处世的关键。洪应明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无躁,宁拙无巧。”
一次,子路盛装来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样衣冠楚楚,是什么原因呢?过去长江从岷山流出,开始在其发源地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流到大水的渡口,若不用两只船并列,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渡河,这不就是因为流水大有危险的缘故吗?今天,既然你衣着华丽,脸上显示得意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愿意规劝你呢?”子路快步退出,改穿朴素的衣服进来,表示顺从。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把聪明都显示在脸上,现出能干的样子,这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能够就说能够,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有要领,就是智。行为有准则,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呢?”
中庸处世,不可明目张胆讨好人。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自视甚高”的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能显示出乾隆学问深,这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珅拍马屁高在两点:一是掌握说话的要领,除非不拍,每拍即中;二是无声无息,不着痕迹,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
话说得得体,是马屁也不像马屁,听者品出的味道不一样但很高兴,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学识、机智、地位等到了一定水平,恭维话便可大讲特讲,有声有色。只是已不能称为“马屁”了,而应叫作谦和。
有一年冬天,有位著名学者访问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演讲道: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播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日本学者听得心里乐开了花,报以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