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为人处世必须。子思在《中庸》第一章里就教人:“君子应谨慎自己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自己有所听不到的东西。看不见的善于隐蔽,不明显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须慎防。”
一个人太自私了,如何与人相处呢?这是许多人思考的问题,韩愈说:“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过于利己,必会损人,与他人的关系自然出现失衡,所以没有约束私心的功夫,很难干成大事。方学渐曾经详细评论这种功夫说:自我反省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学问。当晏子独居的时候,从内观察他的本体,深湛清醒的样子,这就是天理。存在着天理而欲仿自退,这是第一等功夫。从内部观察这里面稍有染着的,这是人的欲念。检查欲念,从那里做起,一扫而去,就看见了本体。制止欲念以存天理,这是第二等功夫,以省察的功夫最为重要。一觉察到私念起来了,马上就克制、杜绝它,自然纯正的是天理而已。
明朝山东诸城知县杨椒山说:“心为人的一身之主,如同树的根,如同果的蒂柄,最不能先坏了心。心里如果保存了天理,保存了公道,做出来的都是好事,就是君子这一边的人了。心中如果存留的是私欲,是私意,虽想做好事,也常常有始无终;虽想外面做好人,也会被人看破。如同根衰树枯,蒂坏果落。所以人千万不能把心坏了。”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实验者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十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当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来是没有红点的。
如果省略第一步,没有让黑猩猩先接触到镜子,后来它虽然看到镜中的自己头上有红点,但不会用手去摸,因为没有以前的自我可作比较,就无从判断。没有比较就没有抱怨,就不会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愿放上去的装饰品搓掉。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时,就只好任人摆布,添多了,减少了,都不会抗争,但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了,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是不可逆转的,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所以人需要不断地内省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孔子说:“人苦于不自知。”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