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淮南子》
中庸的“中”字,不仅仅是中间、适度等,人是思维发达的动物,人与人相处,实际上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心是仁义礼智信的依托,一个无心之人如何活在世上?掌握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容易与人沟通。中庸之“中”也被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有其特定的用意的,它是要说明“中”的要求,也即礼的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也即根植于人所固有的“善端”的。这样一个“中”,实际上相当于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以,“中”还有“心中”的意思。
怎么知道他人内心的想法呢?观色就是一种好办法。从孔子到孟子到近代的曾国藩都善于此。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驰,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就会判断失误。
在一次洽谈会上,有个人自认为会透过对方的表情洞察其内心,只见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于是他觉得交涉一定会成功,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内心活动,因为有人是善于做表情的。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
有些人不满他人,尤其是领导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使他竭力压抑着的感情松动,不至于走向极端。
与不苟言笑,表情漠然的人,不宜说话过多,避免正面交锋,而应另择时间,开诚布公地与他交换意见,这样就可以避免其对你的怀恨在心。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内。
例如,办公室里在谈话,有人坐在角落里不插话,连笑都不笑一声,投过来一种无关己事的目光,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内的表情,但有可能其内心是一种好意,只是不参加谈话而已。尤其是女性,有的人觉得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显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心理与表情有时反差很大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例如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