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寻找最恰当的说话时机

2010-03-15 11:12
来源:中庸处世智慧 作者:何者明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寻找最恰当的说话时机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荀子》
 
荀子所说的“中事”、“中说”,决非折中之事,调和之说。这里的“中”应解释为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中事”、“中说”也即合理之事,合宜之说。
 
范睢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由于结识王稽见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贤明,屏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教导我。”范睢只唯唯诺诺而已,不说一句话。昭王再请他谈话,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范睢只凭空大放阙词。到第五次,才着上边际。第六次,畅谈外事仍不涉及于内事。等到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就痛陈内事。于是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到关外。
 
范睢之所以这样,当时秦国,内有太后专横,外有穰侯的跋扈,再有高陵、华阳、泾阳君的为虎作伥,所以不敢与秦昭王深谈,只能逐步地谈,一边等待时机,避免说话达不到目的,反而招祸。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韩非子在他的《说难》中,谈及了多种原则,“凡是所说的务本,在于装饰所说的应慎重,而要灭去他的所耻;他有私急,必须以公义而强横他。他有意于下,然而不能不已;说话的人要装饰他的美,而少说他一些不能做的方面。他有心攀高,实在不能及,说话的人为他举出过错,使他看到这方面的坏处,多使他不能这样做。有要想慎重智能的,就为他举出不同事的同类,使话利于我,却装着不知,以资助他的智慧。要想保存自己说的话,就必以美名来明示于他,而使他能看到合乎自己私利。想陈述危害的事情,就显示出对事情的毁谤,也能使他看到合乎自己私利的坏处。称誉他人与同行的人,规劝他事与同计谋的人,有与同于美玉的人,就必须大肆装饰他,使他没有伤害。与同样失败的人,就必须以明理劝他,使他不失去信心,使他自己多做努力,就没有因他的难而感慨他。自勇其断,就不以他的过失而恼怒他。自智其计,就不以他的失败而没有智谋。大意没有违逆,说话无所抨击,然后及时以智慧来辩解,这就叫做亲近不疑,而能尽自己的所说。”这些虽然是为游说人士所立的原则,然而今天对朋友、同事上下级,都是最优良的原则。
 
总的说来,说话不外乎是看准对方的目的,投其所好,再加上掌握时机的变化,以及细小方面的具体事项。这全靠每个人在实践中去领会,去发挥。
 
如果赞美对方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