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
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节”,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
孔子身体力行,在《述而》中表现出“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特征。同时,他在《子张》中还要求别人善于维护心理平衡,以实现安泰而不骄傲,庄严威风而不凶暴的理想人格,即“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处世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先自己不能有怯懦心理。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具有钢铁般意志。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会出现,只是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而已。二战名将巴顿,号称“血胆将军”,当有人问他在开战前是否感到恐惧时,他说:“我常在重要会战,甚至交战中发生恐惧。”但是,他又说:“我绝不向恐惧屈服。”
同样,鲁迅彷徨过,伽利略畏惧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甚至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并非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对软弱进行斗争,你也能成为坚强刚毅的人。
只要希望还在,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失败。
一位钢琴演奏家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提高技艺,就在他的技术炉火纯青时,就在他横空出世、即将声名远扬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手。他将怎样去面对这悲惨的命运?
这位钢琴演奏家无法继续他的钢琴之梦,但他成为一位著名的演说家。
在打击和磨难面前,仅仅停留于无休止的叹息,怨天尤人、诅咒命运,这样做是最容易的,却是最没有用处的。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只会削弱你跟厄运抗争的意志。现实总归是现实,并不因你的诅咒而有所改变。怨恨和诅咒人人都会,但从怨恨和诅咒中得到好处的人却从来没有。
悲观绝望,自暴自弃,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自卑来对待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再为自己增添新的痛苦。
我们应该相信,挫折只是命运的附属品,它绝不能决定命运。命运还靠我们自己来选择,来掌握。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