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品尝老子虚静的生存智慧

2010-03-16 10:25
来源:老子与百姓生活 作者:姚琻铭
老子提炼出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大有学问,一个"静"字学问不小,而就在"虚静"里边大有文章。

品尝老子虚静的生存智慧

 
 
我们先来观察一片树叶,开始它冒出一点嫩芽尖,后来长大了,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后来变黄了,变枯了,然后在风中飘落下来了,叶落归根,后来默默地化为泥土,复归自然了。
 
再来观察一个生命,婴儿呱呱堕地,至于童年灿烂,青年辉煌,壮年成功,终于垂垂而老,老态龙钟,最后复归于一掊黄土,也是复归于自然。
 
再来观察如财产等身外之物,它们"生不带来",人们从而由"无"向外索取变为占有,由占有"少"而变为占有"多",又由占有变为富有,然而"死不带去",终于化为乌有。-老子发现,自然万物好不热闹啊,熙熙攘攘,纷纷纭纭,然而又都静静地回归于它的本原。这就是在万物纷扰后面有个"静",就是"复命",这是一种规律,又称为"常"。这样,老子悟出来自大自然的道,写出了他的精彩一章,就是第16章。
 
《老子》在这章里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美妙的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意如下:要心虚无欲达到极点,要守持清静做到坚定。万物都在生成活动,我看到的是循环往复。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返归本原称为"静",这叫复归本性。复归本性称为"常"。了解"常"称为"明"。不了解"常"而妄动乱来,就会遇到凶祸。了解了"常"就会无所不容,无所不容就会公正。公正就合王道,王道就合天理自然。符合天理自然才能合乎"道",合乎"道"就能永久,直到老死不会发生危险。
 
老子提炼出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大有学问,一个"静"字学问不小,而就在"虚静"里边大有文章。这段话不失为现代人生存智慧库中可以永远研究阅读的经典之言,可以让现代人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从这种透视人生、审察万物的制高点出发,老子思考一个人怎样可以活在世上而一身无殆,就是一生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这就是六个字:"致虚静,守静笃。"
 
"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调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要长期锻炼、修养,从而达到"极",就是要到极点,到最高层次。
 
"守静笃",就是先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与"不可欲",那么你置身于滚滚红尘中,面对"不可欲"的一切诱惑,比如金钱、美色、权力、名声等等,要坚守住静啊,要笃守啊!"笃"是什么意思?笃就是切实、厚实、老老实实的意思。这就是说,人啊人,要切实而老老实实地坚守住那个"静"!这样一个是"虚",一个是"静",就把心灵中的垃圾与毒素及时地清除了。你看"虚静"可以排毒,可以养心,可以避祸,可以胸怀大志,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潇洒人生!为什么老子能这么长寿?其中的原因就是修炼了这些如他所说的道道,这正如司马迁说的"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