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老子谈成功:以柔达到成功(2)

2010-03-16 10:49
来源:一元一 作者:姚淦铭
我们看个例子。梁实秋(1903-1987)是北京人,大家知道,早年就有名了。但是,直到1967年,梁实秋完成了他的一个生命奇迹。他用了宝贵生命中的37年时间

  
  我们看个例子。梁实秋(1903-1987)是北京人,大家知道,早年就有名了。但是,直到1967年,梁实秋完成了他的一个生命奇迹。他用了宝贵生命中的37年时间,从1930年27岁开始翻译,一直绵延到1967年64岁,终于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37册是戏剧,3册是诗歌,浩浩荡荡共40本,给人们留下了一座文化的宝库。
  
  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的人不少,如朱生豪、田汉、曹禺、卞之琳、孙大雨等等,可惜都没有完成,朱生豪最可惜,英年早逝,达到终极目标的只有梁实秋一人!他能够成功就是以柔致胜!这暗合了老子此道,也给世人树立了一个范例!
  
  这过程异常地艰苦,他怨的时候曾经说:”一星期校对10本莎氏稿,可把我整垮了,几乎把我累死!“他恨的时候曾经说:”有时我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他苦的时候曾经说:”译书之苦,不下于生孩子!“他发牢骚的时候曾经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间很少得到鼓励。“你看,要大成功都不容易啊!
  
  大器晚成之所以难,因为这过程是非常寂寞的、困苦的、艰难的,看前面又是恍恍惚惚的,常常见不到希望的光明。这时需要”柔“的智慧,需要”德“的力量,也需要别人的精神支撑,才不至于半途而废。比如梁实秋每天翻译二三千字,以柔克刚。比如梁实秋在困难的时候,他就想到三个人:一个是胡适,1930年胡适是翻译莎翁剧作的倡导者,又对梁实秋寄予期望。他想,不能辜负胡适。一个是他的父亲。抗战胜利后的一天,这位已满70岁的老父亲,拄着拐杖来到他的书房,问他莎剧翻译了多少了。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鼓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热泪盈眶。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第三个人是他的前妻程季淑,给了他最直接的鼓励和支持,她经常问梁实秋一天翻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翻译了三千字时,她会翘起大拇指。这是无声的鼓励啊!当她看到梁实秋不知疲倦地伏案翻译时,她就要梁实秋去散步,让他休息一下。所以梁实秋说:在翻译的”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参见刘炎生《才子梁实秋》、宋培学《梁实秋与莎士比亚》)!整整37年,梁实秋终于以柔致胜,慢慢地走到了在他以前许多人都希望达到、但没有能够到达的终点。这是37年水滴石穿式的柔的战斗,终于成功了!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