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3)

2011-02-15 09:56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小跃
当然,我们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三家欲实现他们的三极目标,都共同主张首先应从人的最初和最深处入手,即人的心性处。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

  当然,我们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三家欲实现他们的三极目标,都共同主张首先应从人的最初和最深处入手,即人的“心性”处。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来的存在。由此,“发明本心”,“存心养性”、“诚意正心”;“心斋坐忘”、“虚观静观”、“返朴归真”;“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恢复本来面目”,遂分别成为三家修行的途径。如果选用一个词和一句话能表达他们共同旨趣的话,那就是“修身”,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三家皆明白,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本质属性的呈现要靠“人”去“观想”,而人怎样来观想则取决于人的“心”的状态,心态如何则又需要人“修”。亦因此之故,我习惯这样表述人们既已熟知的一些提法,我会把“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倒写和读为“观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这里,是在凸显“人”及“人心”的地位和作用。

 

  对儒道佛三家功能及特点,“古人”和今人多有概括和比喻。宋人概括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古人有喻:儒是粮食,道是璧玉,佛是黄金。今人南怀瑾有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每当我讲授国学谈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极其幸福的,因为在中国有这么多的思想宝库能提供各种人生所需要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许多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又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们全然不知有这么多的宝藏,对自己的宝贝视而不见,甚或无端轻慢。

 

  我曾对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和特质作过这样的总结。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它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它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它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我也有比喻: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入世者甚爱牡丹,超世者独爱菊,出世者厚爱莲。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儒主入世,道主超世,佛主出世,但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尤其对于中国化的佛教来说更要如是观。大家知道,儒道两家源自中国本土,其思想具有鲜明的体用不二,本末一如的中国哲学特色当属必然。更为重要的是,重世间那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而作为外来佛教,就不能不受到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如我们仔细研究佛教思想就会发现,体用一如,本末不二之思维方式亦为佛教所具有。我们说,儒道佛三家最终能够融合,其根本点之一即在于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有了这一共同基础,只要佛教在教理教义上充分考虑到中国“重世间”的传统,自然会调整他们的思想旨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于是佛教由原初一味强调出世而一变为“即出即入”。那么表现在世间和出世关系问题上,最终使得三家走向一致。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见,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共同回答和解决了人如何处理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问题。

 

  儒家“在意”,道家“适意”,佛家“不在意”

 

  如果要再对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及功能作一个更为生活化的概括,那就是儒家思想使得人“站得高,看得远”;道家思想使得人“进得宽,想得开”;佛家思想使得人“行得深,放得下”。得儒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胸襟宽,得道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想得开,得佛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忍得了。胸襟宽方能仁爱对人,想得开方能自然待人,忍得了方能慈悲化人。

 

  儒家对人对事很“在意”,道家对人对事很“适意”,佛家对人对事很“不在意”。由此,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观是乐观、进取、向上;道家的人生观是达观、退让、处下;佛家的人生观是冷观、忍让、放下。具体言之,因为儒家什么都“在意”,所以他有执着的精神、有为的气概、自强不息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因为道家对待什么事均以“适意”为上,所以他才如此崇尚逍遥旷达,任性洒脱,空灵飘逸。因为佛家对待什么事主张“不在意”,所以它才任运自在,不执有无,解缚放下。

 

  人生需要这三种精神和气质。该在意即在意,不该在意就不在意,在生活中寻求符合自然的适意。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道佛互补的特性——中国人的灵魂是多重性的。

 

  最后,我想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外国小故事。一位牧师在家准备布道讲稿,但他6岁的儿子一直缠着他,牧师想了个办法,将印有世界地图的一张纸撕碎了让小孩拼。10分钟不到,儿子就拼好了,牧师惊讶地问他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后是一张人的照片,他是按照人来拼的。“只要一个人是完整的,那么世界也是完整的。”小孩子的话,让爸爸惊呆了。牧师想,自己几十年的布道,就是为了让别人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这个人的心是光明的,这个世界就是光明的。只要人心充满爱,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爱的世界。佛教亦有类似说法,认为只要心中有佛,看看人人都是佛,而只要心中有魔,看看人人皆是魔。

 

  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从多个方面、不同层次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提倡学习“国学”,就是要汲取“国学”中的精华,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称为“絜矩之道”的、“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呼唤出来,并将这些东西真正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每个人过上符合人性的生活。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