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忠”就是竭尽全力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任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对此,朱子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孔子之道,一言以蔽之:仁。但仁在实践中是以忠(竭尽自己的全力)、恕(宽容、关爱他人)体现出来的,所以曾子不说仁而答以忠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推己及物恕也。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也,恕者用也。”程子把恕解释为将心比心、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把忠与恕的关系解释为天道与人道、无妄与无妄之行以及体与用的关系。对于“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句,朱子解释说:“尽己心为忠,推已及人为恕”,把忠理解为尽心尽力做事;对于“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一句,他又解释说: “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为信”,明确指出了忠与信的涵义。
综上所述,忠就是奉献自己的身心,尽职尽责。所以,对于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人,我们说他忠实、忠诚;对于为国家或民族而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生命的人,我们就称赞他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人们把为国捐躯称为忠,却不说为父母献身,这是因为爱惜身体是孝道的要求。当忠与孝相互冲突时,人们应当选择哪一方呢?这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