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很危险的苗头,是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对员工的洗脑,努力营造员工对企业管理者、对公司无条件服从的奴性文化。从《谁动了你的奶酪》到《把信送给给加西亚》,到国内一个写手假冒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多家著名公司独立董事和职业培训专家费拉尔·凯普著写的《没有任何借口》,在中国企业管理者中无不空前流行,并被视为管理员工的首席法宝。无数企业管理者,都空前慷慨的大批购买这一类书籍,给自己手下的员工人手一本,除了要求每个员工务必好好学习之外,还要写出读后感,并落实在自己的工作之中。好象这些员工是中国一个古老寓言故事里分不清“朝三暮四”好还是“朝四暮三”好的猴子一样,可以随意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上。
这种“聪明”的假设是非常错误的,早有员工在网上写道:“谁在看《没有任何借口》?只有哪些具有奴性的员工才去看,有的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管,喜欢侍候人,有的人就是靠这一手活的。而作为一个真正的员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思想的员工,才是对企业对老板最价值的员工。有些书是为老板服务的,有多少书是在为我们广大底层的员工说话”?这名员工的话可能有点偏激,但至少说明一点,相当多数员工的脑子并不是那么容易给洗掉的。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者也是走过弯路的。在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企业的管理者对待员工,主要是压,优秀如通用汽车这样的著名企业,都曾组织过工厂警察,用刺刀、大棒对待过自己的员工,那时候的管理理念认为,员工是成本,压得越狠越好。经过五、六十年代的长期斗争,美国企业管理者最终认识到,从一方面来说,员工确实是成本,但如果能够激发出他们的主动精神,那这些成本就有可能转化为给公司利润的源泉。正是如此,从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的企业开始空前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育,重视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企业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最大限度的激励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个由奴才构成的公司是没有希望的公司”,逐渐成为美国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和常识。一个不是没有意义的现象是,《谁动了你的奶酪》这本书在美国卖得并好,而《把信送给给加西亚》距今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的一篇旧文章,被中国人挖了出来,而且当成了个宝。
当然,中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聪明”的表现还很多,在产品质量方面、在服务承诺方面、在市场推广方面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凡此种种,本质都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过于自信、过于聪明,而把市场形势、把合作伙伴、把自己的员工想像的一定会按自己划定的路线运动这种错误的假设作为一个事实,作为决策的依据分不开。是啊,在人人都对各种各样具有神奇功能的管理理论趋之若骛的时候,朴实无华、真诚待人、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推心置腹、风雨同舟反倒显得过时、显得“平庸”了。
或许,真的是到了稍微关注一下“平庸”价值的时候了。如果有人在“赵薇一说到淑女,徐静蕾就笑了。徐静蕾一说到灵气,周迅就笑了。”这个著名的段子后再加上一句“老板一说管理,员工就笑了”时,麻烦就不可收拾了。
(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