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应用——会展力求灵活、自然。
过去的“绿化展”中大多是规模大,种类多,奇花异草云集。这种方式对人们了解很多花草知识不无益处,但那只是死的知识,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却没有多大帮助。为了使城市和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应该着重教给人们用日常生活中的花与绿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本次栽培计划的主题。书本式的知识,有时让人学起来总有点乏味,而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花草来装饰环境,不仅使观众感到亲切,还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森林区”中酷似天然的花坛,“街区”中寻常可见的花草树木,沿途各种各样的苗圃花园等等,精心的设计使会场变幻多姿,男女老少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其乐无穷。
第三,露天野炊——便于全家欢聚的会场构成。
博览会的会场从观众的角度看,也是一个“娱乐的场所”。“娱乐的场所”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理。由于博览会的会场设计都是由专家负责,所以往往是充分利用每一个地方而忽视了人们有时希望有一块“自由的空间”的想法。这次的会场专门设计成中间有一块大草坪,这是一块“自由的空间”,它不同于人们在公园看到的那种“游人禁止人内”的草地;孩子们可以在里面自由奔跑,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悠闲地散步,恋人们相依地坐在草坪周围的椅子上,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还可以围坐在草地上打开饭盒野炊……
这种设计并非未考虑用地的合理性。在最初的设计中,因考虑到用电等基础设施的便利,本想设计成参观场馆集中的式样,这样确实可以降低成本,节省费用。但博览会的成败最重要的是有没有“热闹的气氛”,越热闹说明越受欢迎。就好像过节一样,人不多哪有节日的气氛呢?就连“迪斯尼游乐园”,如果游客稀稀拉拉的,人们也会游兴大减。博览会的特点是平时来的人很少,而节假日却很集中。如果各个场馆很分散地放大,拥挤时刚合适,可游客稀少时就会显得更加冷清了。基于以上考虑,重新修改了计划,在各场馆中间留出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游客们集中在一起,既显得热闹,又有可以充分活动的空间。
“为全家提供娱乐的场所”,还体现在另一方面。通常的博览会习惯把观众对象明确化,而且认为定位于小学高年级、中学生,所有的人都会基本适用。但这次的博览会却没有采取这种方法,而是用不同的展区来加以区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受到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欢迎,本次博览会60岁以上的来场者上升到8.2%(其中40岁以上的人占55%),家族性游客有了很大的增加。
第四,美术展画龙点睛——设立森林美术馆。
既然是绿化展,当然是花与绿的节日了;说到花当然离不开北九州的市花“向日葵”了;提起“向日葵”,当然会想到凡.高的名画了。尽管这种推理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进行国际性的游说可就没那么简单了。经过许多挫折和不懈的努力,瑞士的伯尔尼市终于同意把他们收藏的作品提供给博览会。为此,博览会专门设立了一个“森林美术馆”,展出凡.高(荷兰)的“向日葵”以及莫奈(法国)、毕加索(西班牙)、夏加尔(俄罗斯)、高更(法国)、布拉克(法国)等欧洲名家的以大自然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同时也展出了日本名家的一些同类作品。参观“美术馆”需另付500日元的门票,主要是为了保护展品。以凡.高为重点,又单收费,这对博览会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但实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调查结果显示,前来参观博览会的观众,每5人中就有1人是为了画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