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末年,礼崩乐坏,孔老夫子怀抱一腔热忱,周游列国传播儒道,意图谋得一官半职恢复周统。然而天不眷顾,一直未能得到列国君侯的青睐。终于,经十四年辛苦奔波,回鲁国授徒编书,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今天,我们用现代视角,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当中的记载,探寻孔子的求职创业之路,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求职创业献出绵薄之力。
知识储备增长的两大法宝:兴趣加学习
当别的小孩子穿着开裆裤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已经表现出了和其他人的不同,童年玩耍的时候就在摆弄俎豆(都是祭祀用的器具),演绎周礼的一些仪式。这个爱好影响了他一生,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孔子对礼有一种十足的热爱,而观其一生,他的最高追求也是要恢复周礼,不管是他后来的求职还是创业,也都跟礼分割不开。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但如果不努力学习,再好的天赋也将会浪费,《伤仲永》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孔子则不仅有兴趣,还非常刻苦地学习,所以自己的知识储备一直在飞速增长。
正如唐三藏为了获得真经而去西天取经一样,孔子在年轻的就跑去周朝国都去学礼,他去求教了当时周朝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小头目老子。可是,连老子都对礼表示出了不屑,教导了孔子几句人生格言就打发他回去了。连周朝国都都没有了礼的氛围,这暗示出礼衰微到了什么程度。可是孔子就是要挽狂澜于既倒,虽然没有取到真经,但对礼的热情却不减初衷。
他学礼是为了治国齐家平天下,学了礼就要操练,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学的东西没有运用到生活中,孔子在生活中都是谨慎维持礼的原则的。书中记载他对于乡亲们,态度恭恭敬敬,好像什么都不会的样子;在朝廷上,与上大夫争辩非常和悦,与下大夫交谈从容不迫。甚至肉割斜了就不吃,席位放得歪了就不坐。当跟丧者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神情忧戚,吃饭也吃不饱。
正是靠着这样的兴趣,加上刻苦的钻研学习,并不断求教,反复操练,年轻的孔子已经是一个礼学大师了。这时,他的心里有一股热情的冲动,“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找到赏识自己的君侯,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于是,他走上了求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