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职路:生不逢时,人才闲置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季氏史,五十岁的时候做过中都宰,据说效果非常明显,一年后,四方的官吏都效法他。后来又做了司空,司空之后又做了大司寇。后来在他五十六的时候,虽然职位还是大司寇,但却可以代相做事。当时孔子很开心,甚至面带喜色。新官上任三把火,上来就杀了作乱的少正卯。执政三月,效果是卖羊羔的卖小猪的都不随意加价了,男女都分开行走,路不拾遗,四方来的客人来到这儿就和到了家一样。
这些现象表明大家都在按照礼的要求做事,这也是孔子在从政后所作出的政绩。孔子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匡复周礼,一工作就弄得风风火火,但终其一生,也就做过鲁国的这么几个小官而已。我们不仅反思,是孔子实力不强吗?当然不是,孔子的语录、孔子编订的书籍都体现出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在做这个小官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的行政能力。但为什么没有老板愿意雇佣他呢?
当时诸侯分立,每一个诸侯国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小公司,这些公司的小老板们个个都想扩大地盘,增加人口,根本不重视道德建设。更何况自己本身的行为并不符合当时的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的目的和理想与公司的目的和理想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少会有老板雇佣这个员工的。而孔子当时就是面临这样的情况。
当时礼崩乐坏,一个表现就是诸侯国各自一体,对周天子失去了尊重,而这恰恰是周礼的核心。也就是说孔子追求的东西恰恰是各诸侯国所抛弃的东西,所以孔子虽然是一个礼学大师,但是各老板们却不会雇佣。当时战争频仍,真正得到官方认同的是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理论。法家厉行严刑峻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比如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兵家则是在直接的抢夺地盘中运用到的战争技巧,更具有直接性,方法得当甚至可以以弱胜强,比如吴国任用兵圣孙武;而纵横家则靠着一条舌头两片嘴,袖手而动百万之兵,可以说服别人投向自己,也可以说服别人抛弃敌人,在当时也颇受欢迎,如秦国任用张仪。对于各诸侯国,儒家的理论已经过时了。
经济学上讲究供求关系,供不应求,则卖方市场,如果需要某种人才,即使学得不是很精通也能找到工作;但如果供过于求,则买方市场,即使有人理论学得再棒,也很难找到工作,因为老板不需要。举例说来,假设有一家阿拉伯的公司,临时需要一个翻译,则即使是一个在校学生也有可能拉去工作两天。但对于一家做尿不湿的小公司,他会去雇佣一个学哲学的博士生吗?当然不会,虽然他学得很好,但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而当时,孔子就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孔子是人才,而且是绝世难遇的人才,但可惜,生不逢时,社会不需要。
孔子有两次得封地的机会,结果都被人搅黄了。一次是齐景公对孔子很欣赏,认识到他是个人才,想把尼溪田封给他,可是齐相晏婴说了一大堆坏话,说什么儒者傲慢啦,厚葬啦,不干活啦等等,景公听从了他。另一次是楚昭王想把书社的七百里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站出来表达了反对意见,说孔子手下人才众多,如果再有封地,那把楚王都比下去了,楚昭王也听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