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己是为了安人,安人是目的,修己是基础。当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修养,可以担任管理者时,他需要掌握安人的方式和技能,也就是如何管理他人。
在《论语》中,安人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治理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被其它的星辰所围绕。管理者掌握了“德”,就会成为一切的中心。同时,“德治”还可以使人们具备羞耻心,并且走上正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一句话,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而安人的根本则是“德”。
安人的根本是“德”,如此一来,我们就必须围绕《论语》寻找“德”的构成,当然,更重要的是“德治”体系的构成。
“德”的范围很宽广,仁、义、礼、信、忠、孝等全都属于“德”的范畴,因此,不太容易明确界定。
关于“德治”,我们却可以从以下这些观点中可窥一斑: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先之,劳之。”(13.1)
……
仔细分析这些观点时,你会发现它们传达出了这样一个特点:尽管“德治”的目的是为了管理他人,是为了安人,但是几乎所有的要求都是针对管理者的,而非被管理者。“敬事”,强调管理者的责任心,做事要严肃认真;“信”,指管理者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节用”,指俭朴;“爱人”,管理者要懂得尊重、关爱他人;“举直”“举善”都是指要任用贤人、能人;“正”,管理者自身首先要恪守正道;“先之”,指管理者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这正是中国式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先修养自身,再要求他人。
根据《论语》中散布的观点,“德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爱;
二、忠信;
三、任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