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或许是当时对孔子最高的评价了。这句话出自于一位守仪城的官员,这是一个非常喜欢接近君子的人,自夸“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只要到仪城来过的君子,他全都见过。见过了孔子之后,他对孔子的弟子们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要孔子作为教化人民的导师呢。
这是非常高的评论,说明孔子的思想足以征服他人,赢得他人的信服。当然,对此孔子自身也非常自信,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有人用他的话,一年便可以整治得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很有成果了。
可惜的是孔子的仕途并不顺利,尽管也曾担任过短期的职务,但是很快因为看不下当政者的昏庸和无能而辞官而去。为了谋取实践自身管理思想的机会,孔子不惜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可惜大多数君王对他的思想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当然,这一切丝毫不曾影响孔子思想的伟大性和实用性。仁、义、孝、信、礼等思想始终占据着中国政治管理思想的核心。而作为开创教育事业的导师,孔子的确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成了教化人民的“木铎”。
◎天下为公
孔子的管理思想始终在寻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这与西方管理思想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差别:西方管理的根本在于现实。尽管自21世纪以来,一些管理思想家们提倡愿景和梦想,但是,经营绩效依然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孔子曾多次谈及自身的理想,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任,使少年们都得到关爱。
事实上,孔子创造“仁”,推崇“德治”,强调“礼乐”,根本在于其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礼记·礼运第九》)
当然,孔子知道“大同”是不易实现的,因此,他又设计了一个次一等的社会,这是一个现实的可望实现的社会,乃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知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