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偷食”的管理启示(2)
2010-03-08 09:53
而在《孔子家语》版本中,颜回的偷食行为则是子贡发现的,他由此对颜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因穷困而气短、失去仁者的气节了!孔子则对颜回很信任,
而在《孔子家语》版本中,颜回的“偷食”行为则是子贡发现的,他由此对颜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因穷困而气短、失去仁者的气节了!孔子则对颜回很信任,认为他“偷食”一定另有原因,并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了解到了颜回“偷食”的真相,证实了自己对颜回的看法。并且指出,自己对颜回的信任是由来已久的,并不是因为今天的事情。几位学生由此对孔子更加叹服。相对而言,这个版本更加可信,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更具指导意义。
首先,这种“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了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只可惜,能达到孔子这种境界的领导者却少之又少,大多数领导者对得到的这种信息并不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而是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你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更有甚者,还有很多深受帝王思想浸淫的中国老板,不仅对这种信息深信不疑,还有意识地制造下属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揭发和监督;或特意安插“耳目”来“监视”下属,以保证自己对他们的控制——这种做法美其名曰“权谋”。谣言乱飞的组织中,必定有一位喜欢谣言的领导者。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组织中,这种信息就更加泛滥、更加虚假,其危害也就更大了。
其次,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在于,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你办事,我放心”似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信任并非刻意回避流言,而是要积极地面对,通过充分地调查、正确地分析,从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当然,关于信任,有一条原则在故事中没有体现,那就是信任也需要制度的保护。正如西方故事“塞壬的海妖”中讲得那样,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诱惑面前有些人难免发生动摇甚至堕落,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的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
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子贡和颜回的矛盾,久而久之,甚至会让“孔子学院”正常的意见反馈演变成“文革”式的“揭发”。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真是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