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3)
2010-03-10 10:01
一个人如果去除去了私心杂念和贪欲,他的情绪和身心处于平和的状态,他的大脑充分休息,五脏六腑,血气充足,新陈代谢旺盛,自然身体健康,延年益
一个人如果去除去了私心杂念和贪欲,他的情绪和身心处于平和的状态,他的大脑充分休息,五脏六腑,血气充足,新陈代谢旺盛,自然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反之,如果一个人贪欲心太重,整天谋算如何把别人的财富掠为己有,或者身居要职而知法犯法,贪赃受贿,或者利欲薰心,违法乱纪,损害他人。他们整日心神不定,烦恼、恐惧,精神随时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这类人满身是一股浊气、邪气,浊气在身,气血自然不和,体内众生得不到营养,新陈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就容易发生,细胞死亡就快,生命相应就缩短。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修身,就是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道德行为。我认为,“无为”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无为”引导一个人向善,“有为”引导一个人向恶。《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一个人从母体出生之时,是无知无欲的,心灵纯朴自然,无一尘俗,也不知世间何为善、何为恶。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每一个人不断受到社会和父母、兄弟姊妹、朋友的薰陶感染,就产生了善恶之心,也有了善恶行为。决定一个人是善是恶的,往往是他最初的第一念头。第一念头来自父母和家庭其它成员,如果他们的言行是善良而高尚的,再加上以后学校和社会的正面教育,那么,这种人的言行和心灵就是善良的。从善念出发,他就会尊老爱幼,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理解和关心别人,随时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每一个意念,是有利众人,还是危害众人。他就会用无为思想来约束自己,不妄为,不乱作,戒私欲,戒贪婪。反之,如果一个人,第一个念头接受的是恶,受到不良影响,诸如偷盗、抢劫、暴力、淫秽,那么他的言行和心灵必然趋向于恶。这些恶念归结于贪欲,归结于“有为”。可以说,“无为”引人向善,“有为”引人作恶。
老子讲“无为”,在当时是针对政治而言,主张“无为而治”。道家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国者要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将随之而败坏。所以,治国者要先修身,做到无为,修身无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只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乡里、邻里,然后才能谈治理国家。
以“无为”方式来治国,并不是无所作为。治国者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民急需解决什么?人民盼望什么?要清醒地认识世界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就是法律、制度、政策。制定之后,治国者要自己带头执行,先正己而后正人。政令法律要有一贯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否则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以“无为”方式来治国,治国者应该以德为本,以刑为末。施行刑罚只能是罪恶造成之后用以治标,在罪恶萌发之前应该用德教去治本,用仁政教化于民。用“无为”的眼光来看,治国如治流水,重在疏导,而不是堵截,这样,顺应民心民情,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