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企业长存之道

2010-03-10 10:31
来源:大道·无为 作者:薛永平
有的人注意到企业“赚钱”这一表面现象而对企业的实质没有了解,跟着现象跑,在“赚钱”上做文章,不在实质上下真功夫,这是对改革的不解和误解,也是对企业的不解和误解。

企业长存之道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勃勃生机,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改革也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历史步骤。在改革的开初时期,以及过渡时期,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与理解有时也有一定的偏差和误解,更有一些是属于“不解”改革之意。例如有的人对改革的到来毫无思想准备。改革开始后,他们没有从思想深处去把握改革的本质,跟着表面现象走,错误的认为改革对他们来说就是去找钱,而找钱的途径似乎就是办企业,于是注册登记拿下企业执照,开始在钱上做文章,结果是做不下去,产生困惑,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他们对改革开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这个根本问题上。
 
这里,我们就改革的实质与企业之道的关系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关心这一问题的人提供一种参考。
 
从现代经济理论上讲,改革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点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我理解这意味着鼓励我们更多的人发挥自身主动性去参与创造财富。为什么这样讲呢?难道这之前没有人创造财富吗?我们知道,改革开始之前,确实也有人、有机构在从事社会财富的创造(生产),这是事实。但这种生产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中展开的。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都是由专门人员、专门机构来进行“计划”的。也就是说,创造社会财富这一重大课题,当时是留给少数人去做的,其他人不能过问。一个企业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先得向上逐级报批,纳入总体的“计划”格局中去权衡,然后才有定论。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运行的结果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但是,不管怎样讲,在计划经济模式中,企业的任务和天职仍然是创造财富,不过是按“计划”来创造罢了。而改革的着手点在哪里呢?在于把这个“计划”去掉、改掉,使企业从那些“统得过死”的计划中走出来,直接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创造更多人们所需要的社会财富。这样,从企业角度讲,改革实际上是把原来由少数专家们思考的课题,下放给每一个企业去进行独立思考,刺激每一个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去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
 
总地讲,改革对企业而言,一是要求企业更加主动地、更加高速度、高质量地去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决不是鼓励企业放弃财富的创造而不择手段地直奔金钱、货币);二是要求企业更加直接地彻底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更加自觉地使企业自身成为专门为社会而存在、专门为公众的利益需要而存在的劳动组织单位(决不是要求企业更加扭住自身利益不放)。
 
前一要求,我理解相当于“替天行道”。怎么会说是“替天行道”呢?你看,天地之道是养育万物,而人类作为万物之中最为特殊、最为高级的动物,当其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时,许多切身的需要已不能由天地直接给予满足了。例如人们生病时需要的药物,我们必须经过加工制作、成批生产,而不再是直接从天地那里采一些花花草草就能行的了。天地为我们提供原材料,但也少不得我们对原材料进行提取、筛选,制成方面的成品,送到每一位需要它的人那里。这种工作,实际上是“天地生养万物”这种“天道”的延伸,所以,我说它是“替天行道”。而这种工作,恰恰是企业的位置之所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更加肯定了这个位置:把天地的各种馈赠(资源),从自然形态转化为人类消费形态;从原始的自然价值形态转化为人类社会的使用价值形态;使它们从天然散在的物质元素转化为现代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社会财富。所以我理解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企业在现代条件下担负起部分“替天行道”的“天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