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荀子管理:管理主体“尽伦尽制”

2010-05-28 16:00
来源:中人网 作者:清雅
首先,从造就“君子”和“圣人”说起。这是荀子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主义的重要的问题。

  首先,从造就“君子”和“圣人”说起。这是荀子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主义的重要的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就是要造就管理者的问题。但是,按照荀子的说法,人的“材性知能”和各种欲望是相同,其所以有“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在于“所以求之道不同。”(《荣辱》)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解蔽篇》)唐君毅认为:“尽伦乃人所能。世间之人固无限,然其次第与我相接,在任何时皆为有定限之人。对此有定限之人,我皆循一定之当如何应之道,以应之,固为可能者也。此即见人之尽伦而为圣人,乃可能之事。”(《唐君毅全集》,卷十四,第472页) 从荀子的关于人性的假设出发,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尽伦”似乎就成为不可能,但是荀子又认为庶民百姓,积善而尽伦,也可以成为 “圣人”,学习“先王之遗言”,学《诗》、《书》、《礼》、《乐》、《春秋》,“真积力久”,“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强调积习,“积礼义而为君子”,“积善而全尽”为圣人。(《儒效》)这里似乎陷入了“性恶”与“成圣”的矛盾之中,唐君毅经认真过分析之后指出,孟子之学“心”即“性”也,荀子则把“心”和“性”分别开来;而荀子的“心”又有“知识心”和“礼义心”以及“人心”和“道心”之分。唐先生认为:荀子在分别“心”与“性”之中,“未涵性必恶之义”,所谓“性恶”是相对于礼义而言的,由于“人之生而有好利之性等,则必使礼义辞让亡,……礼义辞让善,则性必不善而为恶。礼义文理为理想,性则为其所转化之现实;为因理想之善,方见现实之恶。”(《唐君毅全集》卷十五,第49页)即唐先生发现,在荀子的“性恶论”中并不包含人的“本质自身”是恶的,而只具有相对比较的意义。“而在荀子,则就心之对治人性之恶,而在人生所表现之力量看,便觉心能升亦能降,能知道中理而欲善,亦可不知道中理而不欲善。”由于心有这种的“欲善”与“不欲善”的二重状态,所以,荀子“不言心在而善在”,而只说“可以为善以去恶者。”
 
  既然“心”与“性”是分而为二的,那么人“性”恶,“心”未必就为恶,荀子认为:心的本质是“虚壹而静”,不包含恶的本性。这为人们认识“先王之道”,学习“先王之遗言”,积习积善,改造人性是可能性的。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己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一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壹则静;将思道者谓之静,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解蔽篇》)荀子所说的“虚壹而静”就是知识心:“虚”是不以已有的知识去妨碍去接受新的知识:“一”是不以已有的知识这一种去妨碍接受另一种知识:“静”是不要以梦想和烦恼去扰乱了心智。学习要有虚怀若谷和全面接受各方面知识的态度,要有安静的心态和专注的精神。心若虚谷,新的知识就能进入;心若专注,就能安静;心能安静,就能明察。明察就能分辨是非,就能学得“先王之道。”认识“道”,又能透彻理解“道”,又能实行“道”,这算是真体悟到了“道”,也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这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可能性状态。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受各种“蔽”的影响,总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的“蔽塞”有种种:“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总之,凡对事物的任何差异的认识,都可能成为“蔽。”因为对事物的任何一个差异方面认识,都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或局限。在荀子看来,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为此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了他认为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学说。为了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要“兼陈万物而中县衡”,把不同的事物都陈列起来,建立一个标准,去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作出判断,这样就不会使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认识,而造成片面和局限,搞乱事物的本来面貌。荀子认为,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的标准是“道。”“何谓衡?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解蔽篇》)真正认识了”道“,就不会否定”正道“而肯定”邪道“,即不会颠倒是非。荀子在回答普通人何以可以”为禹“时说:”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途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篇》)”知识心“是没有善恶的。”仁义法正“具有可以认识的本质,而人又具有能认识”仁义法正“的能力和条件,这样人就必然能认识”仁义法正。“当”知识心“知晓了”仁义法正“之后,人心就从”知识心“上升为”礼义心“了,这就使”化性起伪“成为可能。这是荀子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人性改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