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2009-06-26 16:2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王锟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文化的总体,期间并有“中学”向“国学”转变的分际。

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与之相似的还有《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型有“校”、“序”、“庠”,设在地方的自治单位“乡”、“遂”之中,并由司徒和遂大夫职掌。国家教育称“国学”,设在王城,由乐师、大司乐等官职掌。可见,国学的原义,是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它与地方的乡学相对。

周代国学,又有小学和大学之别。按照《周礼正义》所述,周王国的小学,建在王宫南大门的左边,由师氏职掌。而王国的大学,建在国都之南郊,包括辟雍、上庠、东序、瞽宗和成均五所,由大司乐职掌。小学和大学的学生称为“国子”,主要是王太子、王子、公卿大夫之嫡子,他们皆贵族子弟,以与乡学中的平民子弟相区别。子弟八岁入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之文和基本的生活规矩。国子十五岁从小学升入大学(大学的国子还包括乡遂所推荐的贤能),在大学里,他们因时因地依次到辟雍、上庠、东序、瞽宗和成均之中学习干戈乐舞、礼仪典书,大约九年之后毕业。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步骤,按《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可见,大学教育之道,就是要让贵族子弟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德。在周代,由于大学教育是贵族子弟成才的高级阶段,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修己治人”之才的使命,这使得大学成为周代国学最重要的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国学与大学教育等同起来。

后代的国家教育,明显受到国学的影响。周代以降,为了教育王公官僚子弟和平民俊秀,培养人才,各朝代都重视设立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其中,汉代有太学;晋武帝又设国子学,以与原有的太学并立;北齐为国子寺;隋唐宋时国子监下辖太学、四门、国子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为国子监,它们都是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秉承了周代国学的职能。如果说,周代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礼乐文化,那么,周代以后国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汉代太学,主要教授《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五经;唐代太学、四门、国子学的生徒要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尚书》、《周易》、《孝经》、《论语》等经,闲暇时还可兼习《国语》、《尔雅》;北宋国子监的课程和教材有:《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等;南宋时国学教材在北宋经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朱子的《四书集注》和《仪礼经传通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西铭》,程颐的《易传序》和《春秋传序》等;明、清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也主要是“四书五经”,而且“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颐的《易传》、朱子的《本义》;《书》主蔡氏《传》;《春秋》主《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主古注等等。可以看出,秦汉至明清,国家的最高学校名称虽各异,学生所学的课程和教材亦有变化,但它们基本秉承了周代“国学”作为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的原义,其作为教材的儒家经典,实际上与周代的“礼乐文化”一脉相承。一句话,在古代,国学就是国家办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其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