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对着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抚琴自娱。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嵇康的“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可以为所欲为。相反,他认为回复到自然的本性,就体现为自觉接受法则,在触景而行、任心而动中体现善的准则。
但是,在一个崇尚名教的社会里,追求名声的过分举动往往为世俗所认可;后人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事情,在当时人眼里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像嵇康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这类行为的虚伪,愤然鄙薄世俗虚名。 他隐居山林,专注地探寻自然和事物之理。
然而,嵇康毕竟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他的文章见解精辟,笔锋犀利,风格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