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庄子·大宗师》中有论“道”一节: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里的主要思想同于《老子》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章见于简本《老子》甲组。与“无为无形”相对应的还有简本甲组的“道恒亡(无)为”(通行本三十七章)和简本乙组的“天(大)象无形”(通行本四十一章);“可得而不可见”,亦可对应于简本丙组的“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通行本三十五章)。“有情有信”与通行本二十一章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同,但此章不见于简本;“神鬼神帝”与通行本四章的“象帝之先”相似,此章亦不见于简本。就《庄子》书来判定不见于简本的《老子》文是否为后出,是根据不足的;但据简本《老子》,则完全可以判定庄子的思想出现于老子之后(学界曾有庄学早于老学之说,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郭店楚墓葬于公元前300年上下,其文献之成书要更早于此年代,尽管对简本《老子》的性质研究者有不同见解,但老子思想或通行本《老子》中的部分思想出现于春秋末或战国初是可以肯定的,郭店楚简的出土已否证了《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各篇引述《老子》的十余条话中(此参考武汉大学丁四新博士论文《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武汉大学1999年刊本),除《天下》篇有“关尹、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外,也全然不见通行本《老子》中论及“一”的章节。在丁四新博士论文列出的十余条之外,崔大华先生在其所著《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还列有《庚桑楚》和《山木》篇的两段引述《老子》文,即: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
大公任曰:“……昔吾闻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庄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