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2)

2010-10-07 09:37
来源:中国道教 作者:郭继民
其实这条坐忘之路贯穿于《庄子》始终,《大宗师》中女偊亦有如是之言: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其实这条“坐忘”之路贯穿于《庄子》始终,《大宗师》中女偊亦有如是之言:“……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在宥》篇中庄子借鸿蒙之口而言:“隳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亦是将“忘外物”视为通达“虚”之路径。《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言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则言“虚”乃通往大“道”的必由之路——唯道集虚。至于梓庆削木、佝偻粘蝉、津人操舟等寓言故事,无不将“忘外物”作为通往“大道”之要津。通过“忘物”、“空”掉外在束缚而返回自身乃属“虚”,若虚到极处,渐次做到“忘己”,则是达到“静”的境地了。
 
“静”。窃以为,“静”的层次高于“虚”,乃属道的状态,所谓“虚一而静”即言由虚致静:空掉外物为“虚”,空掉“自我”则为“静”,恰如憨山大师所谓“心体本来不动”。如果说“虚”乃从主体对宇宙万有的“不执著”上下功夫, 那么“静”则从主体自身上着力。“空”掉外物已属不易,空掉自我则更加困难,此亦“修道者多得道者少”之要因:因为空掉“自我”而达成的“心体”之“静”(定)意味着“得道”,意味着合于大化之流行。我们姑且审视老庄又是如何致“静”的。
 
老、庄在“虚”万物的进程上有所不同,在“静”的取向上亦各有所偏好——虽然“道无二致”,二者在道之境界上并无高下之分。但老子的“无我”之静多偏重于“托天下”(治国)之层面展开,虽然也涉及到“长久存身”(人生)之道:如“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即言“去身”(空我)而托天下;又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则言“去私”(空我)而成其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则从“无(空)我”之角度谈治国之道。限于篇幅,笔者此处不对老子“无私”(偏重政治)之目的做过多探讨,而着力分析去私(空我)之状态。当主体空掉“自我”,乃意味着与物“浑然中处”,不分彼此,进入“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的混沌状态,或曰“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的恍惚状态。在老子看来,这种寂寥、混沌之状恰恰是众生之根本。“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当个体达到无物、无我的“虚静”之状,即谓得道——人与万物各得其位,故能长治久安。就此意义上,《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状态可理解为“虚静”之道所幻化的理想国。
 
庄子哲学偏重于人生之逍遥,他通过“忘物”解脱外在“有待”之束缚,又通过“忘我”、“虚己”达到“静”之混沌状态,进入“虚静”无碍的状态便可逍遥而游,故庄子看重“忘己”。《齐物论》中南郭子綦“坐忘”的核心在于“吾丧我”;《大宗师》中颜回斋戒的关键亦在于“隳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道”之“无我”;得道的女偊七日“外物”,九日“外生”,外生而朝彻,朝彻而见独,见独而无古今,以至于撄宁,其要核亦在于“无我”。只有进入“无我”的虚静状态,才能够回归自然而然的原态生命,才能逍遥遨游于宇宙之间而无所挂碍———自然,此种逍遥乃是精神的逍遥,更是精神意志的自由流动。若能明了庄子“澄静”之道体,对其哲学思想当谓迎刃而解。“虚”而“无物”则不拘泥于物;“静”而“无我”则不凝滞于“我”:无物无我,故能胸怀万物,从道的立场出发而齐万物;不凝滞于“物”故得自由,不执著于己故能逍遥。“无物、无我”则同于大道。
 
由虚致静最终合于大道,自是修炼者的造化。然世俗之人往往错将由“虚静”所达成的“混沌”之状定位于“糊涂”,则绝非明智之举。虽然清人郑板桥有“难得糊涂”之说,然此“糊涂”非真糊涂——郑氏在充满调侃的牢骚背后隐匿着大智慧。遗憾的是,世人执著于语言的“糊涂”,却忘却了糊涂背后的“智慧”,而最终落入真正的糊涂——大道之表象虽为混沌之状,然得道者却有洞若观火之“明”,因此有必要对“明”做一探讨。
 
明(智慧):虚静之果。道家之混沌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糊涂,而是经过了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终至“看山又是山”的“正、反、合”之超越过程。正如老子渴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样,老子希望成人身体若婴儿般柔软,思想“如婴儿之未孩”,沌沌兮若无所归。然而假若人没有经过世俗之浸染、历练而始终停留在原始的“混沌”未开化之状,亦非“道”之真谛,道之真谛乃“超越后的复归”,所谓返璞归真是也!斯乃道之引人入胜处。易言之,道之混沌远非世俗浅薄之“难得糊涂”所能比拟,言道混沌乃是道之运行之象,而“恍惚”之象中有“明”在焉!事实上,老子之道与“明”息息相关,《道德经》中对此论述颇多:“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22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光,无遗身殃,是谓袭常”,(52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55章)等等。可见,老子之“道”绝非世俗之“糊涂”,而是一种“澄明”,此澄明乃是由“虚静”所引发,“空”掉“物、我”自然有一种“明”在,一种“智”在,此“明”乃是“大”明,亦是“大”智,因为其大,难以言说其妙,故以“恍惚”之状、“混沌”之态强比拟之。老子如是,庄子亦然。《齐物论》中,庄子在谈论物之是非问题时,发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之慨叹。“莫若以明”无疑乃道的立场,即顺其“物性”的不干涉主义,让“物”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自然,物性之自然显现须有“虚静”之功夫,亦蕴含着“明”的智慧。“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止”即“静”,而“鉴”则意味着“明”,由此“虚静”而明亦顺理成章。“明”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此种智慧的获得皆与“虚静”息息相关。
 
不过,道教乃至后世道家则多将“虚静”用于“养生”:隋唐道教的重玄学派主张“有无双遣”的虚静理论——自心既不滞于有,又不滞于无;既不执著于境物,又能与物常应常静,谓之常“清静”,达此境者,方可悟入真道,与道合一,超越生死变灭之境,可谓养生之终极;后期道家著作《淮南子·精神训》对“虚静”养生亦非常重视,“是故圣人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亦看重虚静的“长生久视”之术。但是,纵观道家(教)发展之历程,无论以“大道”治世(如黄老之术),还是逍遥游世(庄子),其中皆蕴涵着一种超然物外、洞察宇宙的大智慧(大明),此大智慧中有大解脱、大究竟,斯乃道家(教)学问的引人入胜处。而大智慧、大解脱之达成,又须于虚静中成就,明乎此,当知“虚静”在道家(教)中的核心地位——得虚静、守虚静者,得大道也。
(责任编辑:青城论道)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