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2)
2011-05-24 09:45
再说现代,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特别是一些处于一把手位置的领导干部,把权利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最后私欲膨胀
再说现代,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特别是一些处于“一把手”位置的领导干部,把权利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最后私欲膨胀,贪污受贿,成为阶下囚。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广西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等不少省部级领导堕落为腐败分子,相继落网。这不是印证了老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告诫吗!
(二)“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个人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庄子说得好:“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与其人生观的关系。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庄子也认为,那些贪财、追名、迷权者,整日战栗不安,悲苦不堪,还无休止的追求,这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庄子·天运》)。这是说,把贪图钱财看作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作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一点小权利。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以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它们又悲苦不堪,舍不得,心中一点鉴别力也没有,还在不停止、无休止的追逐。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将会变成工具而杀戮了自己。
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按天道行事,就是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相争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要人的清正廉明美德,值得后人学习,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除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294卷,300余万字)名世千古外,还以勤奋工作,生活简朴而传为美谈。他为了实现著书立说以资治国借鉴,近20年不分日夜,废寝忘食,经常抱病工作。朋友劝他说“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使《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祖禹、刘恕、刘攽和司马康深受感动。司马光生活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从不购买并穿戴华贵衣服以摆阔显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