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刘邦自称赤帝的儿子,也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大学士孙叔通本来是秦朝的博士,后来见秦朝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为求自保,先后降过薛、楚,最后投在汉王刘邦手下做事。没读过几天书的刘邦非常讨厌孙叔通穿着读书人的衣服,于是孙叔通就改穿楚国制的短衣,刘邦这才开始高兴起来,后来将其封为稷嗣君。刘邦灭亡秦朝,打败项羽,兼并天下后,楚王韩信、越王彭越等人共推刘邦为皇帝,于是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在当上皇帝之后,刘邦立刻宣布废除秦朝的各种仪式和法令,使其变得简便易行。在登基仪式举行的庆功宴上,大臣们喝着酒争论功劳,有的喝醉后还大呼小叫,甚至拔出剑来往柱子上砍。刘邦非常讨厌这种事情。孙叔通把这种情况看在眼里,于是对刘邦说:“我们读书人虽然打仗没有很大作用,却可以帮助陛下守住江山。我愿意召集鲁地(孔子的故乡)的读书人和我的弟子们前来,共同为您搞一套朝廷的礼法,相信这么做是很有用的。”刘邦说:“做到它不会很难吧?”孙叔通说:“古代五帝三王,礼制都有所不同。礼制这个东西,就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人情而制定的,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可以把古代的礼制和秦朝的仪式综合起来,制定符合我朝的礼仪。”刘邦就说:“你可以试着干,最好让它容易掌握,估摸着我能够做到。”
于是孙叔通就召集了鲁地的30个读书人,并带领他们与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人,连同孙叔通的弟子100多人在野外牵绳索、树茅草,将新近制定的礼法练习了一个多月,孙叔通觉得已经差不多了,于是上报皇帝。刘邦看了看说:“我能够做到这些礼仪。”于是,高祖便颁令让大臣们学习孙叔通制定的这套礼制。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在原来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长乐宫建成,之后为朝廷所在。当年,诸侯和大臣们进行了十月朝拜岁首的礼节:天亮之前,谒者主持典礼,指导所有人员按次序进入殿内,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侍卫官员,佩带兵器,竖立旗帜,然后传令“快步走”。殿下郎中央夹阶而站,每阶上都有数百人。功臣列侯、众将军和军官按次序排列在西,面向东;文官从丞相以下排列在东,面向西。大行设置九个傧相,从上向下传令。这时皇帝乘坐辇车出房,众官员举着旗帜传呼警戒,带领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级的官员按次序朝拜皇帝。这些官员没有震恐肃敬的。等到典礼完毕,又举行正式宴会。凡陪坐殿上的官员都俯伏着,低垂着头,按官位高低次序起立给皇上敬酒祝酒。酒过九巡,掌管宾客的谒者宣布“宴会结束”。御史严格执行纪律,把个别不遵照仪式的带走治罪。在整个朝会过程中和宴会上,没有人敢大笑大叫对皇上失礼的。汉高帝激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了作皇帝的尊贵。”
把皇帝伺候高兴了,大家就都高兴了。皇帝拜孙叔通为太常,并赏赐银两五百斤。孙叔通的弟子也都纷纷被赐官。他们非常高兴地说:“孙叔老师真是圣人啊,知道当今朝廷最重视的事情。”后来,孙叔通在皇帝的授权下,又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在用它们来整理朝纲,一时之间,朝廷上下,秩序井然。而后世的礼仪制度,也是从这时开始得以定型并延续变化下来的。
通过制定汉代礼制,孙叔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为儒家最终被奉为正统思想铺平了道路。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它为什么会这么重要。礼是什么?这个问题乍看之下似乎很好回答:现代意义的礼,即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个回答没错,它更多地强调社交活动中的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但在古代,“礼”的含义和作用要宽泛得多。
简单地说,封建时代的“礼”是封建社会一切阶级行为的准则。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儒家所遵循的理想社会原则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无法统治了。而对封建统治者来说,秩序井然、江山稳固,是他们最乐意看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礼”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