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一)(2)

2009-07-09 10:0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傅佩荣
所以孔子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我就非常崇拜他,因为我跟他同行,他做得到,我做不到。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别人做到,我做不到我就佩服他,这样我才会进

所以孔子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我就非常崇拜他,因为我跟他同行,他做得到,我做不到。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别人做到,我做不到我就佩服他,这样我才会进步,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孔子生命在自己的手上就不一样了,变成一个主动的力量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作为孔子这样的人生在鲁国真是生错地方了,这个国家太弱了,以至于孔子再有学问,只能当当家教。问题来了,我知道这是北师大,全中国最好的师大,将来很多人当老师的,孔子当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他讲的话常常被误解,比如“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是自己带肉干来找我的,而是15岁以上我没有不教的。他自己15岁求学,找了道家的老子、找了苌弘学音乐,礼跟乐都学会了,他后来成为鲁国当时最有学问的人。

大家知道孔子什么都学会了,什么都是专长。但是有一个特色,就是到底你说哪一门是专长呢?因为每一门是专长,而没有得到特殊的肯定。学生有一次问老师,别人都说你博学而无所成名,你什么都学,但是没有特别成名的哪一科。孔子说:“那要我怎么办呢?要我射箭吗?要驾马车吗?”这一句话就知道孔子驾马车的技术高于射箭的技术。孔子驾马车非常神武,为什么?他的爸爸是大力士,孔子得到爸爸的遗传,身高192公分,超过常人,古时候没有篮球赛,孔子人高马大,驾马车的时候非常神武英勇,但是他除了学习这种技艺,最主要是五经、诗、书、礼、乐、艺,统统学会了。古时候念书说一个人学术五车,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过去都是竹简,一本书就是一辆车,你学腹五车是念过五本书,古时候为什么有天才,为什么现在没有天才呢?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是很特别的,他创造了自己的生命,整个时代都慢慢在没落,古代的中国历史很简单,夏朝四百年,商朝六百年,周朝前后八百年。孔子生在什么时候?生在东周,称作春秋时代,周朝已经落没了,后面更惨是战国时代,孔子在春秋时代末期看到天下大乱,用四个字描述,“礼崩乐坏”。礼跟乐很重要,礼代表分,叫做长幼尊卑都有一种秩序,人跟人相处应该怎么样都会有规范,叫做“分”,人跟人本来就不一样,如果你不分,长幼无序,这个社会就乱了。还需要乐,乐代表和谐,我们知道演奏音乐的时候,每个人忘记自己的身份角色和所有的客观条件,只感觉在音乐美妙的旋律里面所有的情感交融打成一片,这是合。一个社会需要“分”,也需要“合”才有力量。但是礼崩乐坏代表什么?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孔子问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帮助别人。从来所有伟大的人,都是在思想上先想清楚,要怎么改变整个时代呢。他的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我们都知道要行善避恶,但是我现在问为什么要行善避恶?想过没有?行善避恶理由有三个,并且只有三个。第一个社会规范,就是礼、乐了,社会上要求你做好人好事,这叫做外在的规范、人群的压力,但是社会已经礼坏乐崩了,这个就失效了。第二个叫“宗教信仰”,很奇怪一个人信仰宗教自然会做好事,为什么?他要轮回,他希望来世更好。台湾所有的好事一半都被宗教徒做完了,叫做功德会。

我一个朋友去土耳其玩儿,进关的时候别人问他哪里来的,他说台湾来的,那个土耳其的海关官员说:“慈济的。”因为慈济是功德会,专门做好事,所以一个社会很多人行善是因为信仰宗教,希望个人来世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这个是可以了解的,但是宗教信仰有一个限制,要看个人的机缘,你不能勉强。你要行善避恶还有第三个理由吗?如果没有的话,这个世界是谁都没有把握的。第三个理由叫做“良心的要求”。问题来了,良心为什么会要求你呢?为什么不要求他呢?为什么有人做坏事呢?我再简单归纳一下,一个人行善避恶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社会规范、礼仪、法律要求你做好事,使社会可以稳定和谐。第二是宗教信仰,给你一个来世的希望。第三个是良心要求,我们知道只有良心的要求有普遍性,但是需要把良心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要求你设法讲清楚。所谓的教育希望把这一方面的东西设法清楚的教给学生。孔子开始教学生了,但是问题来了,当时教学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学生毕业之后就要做官,因为古时候有大学,大学是给贵族子弟去念的,贵族子弟15岁进大学,像孔子没有资格念大学。所以孔子才要15岁自己到处求学、拜访老人家教他。一般的贵族子弟15岁念大学,三年考一次,考及格立刻当官。古时候这种贵族子弟18岁就开始出来做官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