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一)(3)

2009-07-09 10:0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傅佩荣
各位同学18岁才上大学不是晚一点吗?但是时代不一样,古时候念书人很少,孔子教的学生也是三年五年之后都有本事,而孔子所教的学生本事,往往超过

各位同学18岁才上大学不是晚一点吗?但是时代不一样,古时候念书人很少,孔子教的学生也是三年五年之后都有本事,而孔子所教的学生本事,往往超过大学毕业生,因为大学毕业生是贵族子弟,是有特权,他们是生下来就有官位,所以他们不愿意好好学习。孔子的学生大部分是老百姓,学习特别认真,因为毕业之后看实力,这是古时候的情况,孔子的学生发展都还是不错的。他的学生都是平凡的老百姓,孔子自己从平凡到达老师这个层次。他也设法教年轻的学生,那他教的是什么?让学生做官,必须教教科书,《诗经》、《书经》、《易经》,礼乐不要说了,但是不能教自己的思想。但是孔子是一个哲学家,他自己说过:“吾道一以贯之。”但是当时教科书规定是《诗经》、《书经》这些,孔子不能说各位同学,今天不要看教科书,听我孔子讲我自己的心得。学生他会说那个学会能不能做官呢?这个跟做官无关。

孔子本身的思想他在教学过程没有机会发挥,也是为什么孔子学生常常在问:“老师你喜欢说仁义的‘仁’,这个是什么意思?”《论语》里面这个“仁”字出现104次,但是没有一次是讲一样的,学生怎么可以考试呢?有一个学生叫樊迟,比较迟钝,反应比较慢,问了三次,老师什么是仁?三次答案都不一样,考试怎么写。因为他当时不用考试,孔子自己的思想不能算真正的教材,所以孔子作为一位老师教学生得到专业“五经六艺”这个很容易,这个叫做人才。但是孔子真的希望把自己一贯的思想教给学生,因为这才是做人处事的最后道理,让你从内在真诚引发力量,所谓良心的要求,你自己行善避恶。我们刚刚说行善避恶的第三个理由,这是儒家的思想,但是孔子从来不会排斥前面两个。孔子是包容性的,每一个人普遍有良心,良心一旦自觉就会要求自己行善,但是一定要配合社会规范,否则我要求我行善,那社会规范就不要了吗?那不是很主观吗?同时孔子绝对不会反对宗教信仰,多少人在怀疑说孔子没有宗教信仰,说孔子是无神论,这是不对的,孔子当然有他的信仰。

我举一个证明,在《述而篇》有一段话,“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第一个斋戒,第二战争,第三个疾病。这个顺序是有优先性的。第三个叫做疾病,千万不要生病,一生病医药卫生不太发达,你可能会送命。生命那么可贵,当然要小心了,所以孔子常常被嘲笑,说这个人不好相处,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肉没有割顺眼也不吃。那孔子不吃这个不吃那个是有道理的。我们只记得一个肉没有割正就不要吃,那另外九个怎么不记呢?肉味道变了你吃吗?孔子不吃,菜的颜色不对了,孔子不吃,季节不对菜也不吃,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是养生,基本的健康考虑。很多人问了,说肉没有割正为什么就不吃?因为年纪大了,肉割不正,咬不烂所以不吃,孔子很注意养生,他生病的时候都很小心,古时候的学者是懂医学的,孔子生病了,季康子派人送药给孔子。季康子年纪很小,知道孔子老人家生病了,国家顾问生病了,就派人送药,这药肯定是很珍贵的。孔子说了:“丘未达,不敢尝。”他说这个药性我孔丘还不了解,我不敢轻易尝试。换了我们,总理送药来了,吃了死了也算了。孔子很重视他的养生。第二个叫战争,孔子非常反对战争,为什么?战争难免有杀伤,好好的年轻人,生命多可贵,说我不敢轻易的了解,换了我们总理送药来,吃了死了也算了,孔子很重视他的养生。第二个叫战争,战争难免有杀伤,好好的年轻人,生命多可贵,打仗不是最愚蠢的事情吗?孔子反对战争,但是第一个是斋戒。有人说难道孔子要减肥吗?古时候没有减肥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羊大为美”,越肥的羊越美,现在是越瘦越美,古时候的斋戒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祭祀。

我再说一遍,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第一个斋戒,第二个战争,第三个疾病。那请问孔子有没有宗教信仰?当然有,你没有宗教信仰你干吗斋戒那么谨慎呢?但是孔子不是宗教家,他从来不传教。孔子是一位哲学家,他的生命形态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整个的生命到一个阶段之后,他的思想成熟了,他就说“吾道一以贯之”。说到这里,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吧,因为一来到北师大就特别兴奋,因为各位将来要当老师,我在北大演讲的时候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他自己听了受用,北师大的同学听了之后一辈子教书帮助多少年轻人,所以我忍不住要说清楚一点。请问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保证除了不会都会写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曾参说的话,但是问题是曾参说的话对不对呢?答案是不对。为什么曾参说的话不对呢?有人提出说曾参是两千年前的古人,你尊敬古人吧。各位同学,古人并不因为两千多年就值得尊敬,那所有古人都值得尊敬,那就等于没有人值得我们尊敬,因为很多坏人也是古人,古人值得尊敬还是因为他说的话符合真理。那我们说曾参为什么说的话有问题。我举两点做补充,第一个曾参比孔子小46岁,当孔子跟曾参对话的时候,记得这个讲话的人叫曾参,比孔子小46岁,太年轻了。第二个曾参是孔子学生里很有名的鲁钝,反应特别慢。孔子的学生曾参年纪比他小46岁,又是特别的鲁钝,他能了解孔子吗?不可能。第一孔子有一个很好的学生叫做子贡,非常聪明,他都不了解孔子,被孔子骂一顿。第二个孔子亲口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孔子自己说的。当然原文不是这么说,他是说“莫知我也乎”,没有人了解我。

我们进一步思考了,为什么说曾参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呢?因为孔子知道子贡有误解,所以很希望有机会教学生,有一天上课的时候看到学生都来了,他想说我做一个示范教学,他就选曾参做例子。他想曾参那么年轻,又那么笨,他一定会进一步让我有发挥的机会,所以我们就看到孔子失败的例子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里面包含多大的期待,希望曾参回答说:“何谓也?”那样孔子就可以进一步说,我要解释我的一贯之道是什么。但这次孔子教学失败了。

(责任编辑:明德)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