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儒家学说的简称。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冶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在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故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丽倡导的儒家“道统”学说;在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的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皮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它统冶中国思想和学术二干余年,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实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儒家的生死观与生命哲学
每个人生活在人世间,感知宇宙天地,认识大干世界,生息序活的经验、文化、科学便构成了人类的文明。然而,有“生”就有:“死”,“死”是每种有生之物的最终结局,“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人一思到此,一念及此,便会恐惧不安,甚至万念俱灰,从而在人生中做出一些异常或反常的行为来。生命是一部壮丽的乐章,死亡犹如一个休止符、对于人来说,这是最沉重的毁灭性的打击,是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为了否定生命的界限,于是人就去追求生命的永恒无限,那么,人类用什么途径与办法超越死亡以及摆脱死亡的痛苦与恐惧呢?
中国古代儒家的贤哲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用显扬精神价值的办法来超越死亡的途径。儒家学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宇宙大化生生不息之大生命的表现形态之一,人生显露了宇宙的仁爱之心,人死亦为自然造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人的死亡既为自然,也是必然,任何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努力于道德的烙养与人格的塑造。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 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 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 影响.从而达到水恒。
但是,要经由儒家提供的这条途径实现不朽,其前提是人们 必须学会区别价值的大小,确立人生过程中哪种目标最值得去追求。许多人把个人的私利私欲的获取视为最高价值,并作为自己 终身追求的目标,那么就决然不可能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