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创始人不仅注意到生命的整体现念,还总结出性情调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与意义。性情调养.又可称为精神凋摄,是指通过调节意识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以促进人体身心健康,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和原则。精神凋摄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协调一致,是人体健康的保证。精神方面的异常变化影响身体的健康:只有-形与神俱”,才可尽其天年,因此,主张调身先调心,守形先守神,孔子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论断,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祛病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与道家的老子“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和庄子的“平易怙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穗全丽神不亏-的看法是相通的,于养生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进一步明确精神甚至道德方法与养生之关系:-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袁,戒之在得。”他把人生分为三阶段:少年、中年和老年。每个年龄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即血气的变化——未定、方刚和既衰。在此情况下,人必须据此戒备三个行为: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芝年成得。朱熹注曰: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血气和精力包括身体和心理,各个年龄段都有损害身体的冲动点和微弱短处,少年贪色,中年好斗,都是常见的现象,必须以性情修养调和之,缓冲之。特别是老人贪恋已有之名位利禄,患得患失。迎合当权,丑态毕露,虽白发岸然的名学者亦不或免,今屡见之矣。
孔子又说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轿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其大意是: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喜欢用礼乐调节自己,喜欢讲别人好处,喜欢多交好朋友,这是有益之乐;喜欢骄纵放肆,喜欢放荡闲逛,喜欢吃喝宴请,这是有害的乐法。遵循孔子之大义,儒家的集大成者苟子更明确指出:“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意思是说:遵循善的准则。用以理气,养生,就可以在延年益寿上迫承彭祖。荀子还认为:“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冶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真可谓把孔子的性情调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用经验之谈,总结出冶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的辩证法则。
在养生理论上,如前所述,儒家养生的首次阐发者为孟子。与道学一样,先秦儒学典籍也对古代的养生实践进行过总结和论述.并打上了儒学的印记,最著名的英过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及有关论述。荀子则有“凡治气养心之术,莫经由礼.莫要得师,奠神一好”的养生原则等等。先秦儒家把习静养气作为修身的基本功。
然而,养生理论和功法要与儒家思想彻底融通并形成有别于道、佛等家的养生,则须等到秦汉之际的儒学神学化进程以后,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儒学在秦汉神学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的杂糅和东汉时期的谶纬化这两端。或者更进一步说,儒家只是儒学思想,养生只是古代养生法术,二者合和而成儒家养生,则是经过儒学发展史上一系列生化变异、改造之后才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一公式来表达:中国儒家养生-先秦元典儒学+两汉儒学神学化+魏晋儒学玄学化+宋明儒学理学化。
(责任编辑: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