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饱读诗经与书经,对于古代历史非常熟悉,信手拈来都是精彩的数据,可以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譬如,他像孔子一样,在推崇尧与舜之外,也津津乐道夏、商、周三代开国圣君贤相的作为。
他的理想是“仁政”,因为仁政符合百姓向善的天性,并且可以全面照顾百姓的生活需求。只是如此一来,政治领袖就必须同时具备“德行、智慧、能力”了。除此之外,还须想方设法来增进百姓的福祉。圣君贤相的作为,是无比的劳苦,而他们却乐在其中。如果缺乏此一修养,又何必占据政治上的名位呢?现在进入民主时代,百姓除了靠政府领导,也有相对的自主空间,因此对于个人生活的幸与不幸,就不必也不能全部仰赖政治领袖了。
不过,能有孟子的思想作为参考,毕竟是一件好事。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往上提升的空间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特地根据两段《孟子》的原文,来说明他如何称许古代几位君主的表现。至于他自己未能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则在“人溺己溺”一段话中也可略窥其意。他以颜渊的洁身自好来比拟自己,也算是用心良苦了。我们由此领略了知识分子出处进退的原则。
一、为政之道
关于政治,古人依身分与角色而有三种说法:天子与诸侯在主导政治,称为“为政”之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负责统筹及制订政策,称为“执政”;大夫(相当于部长)则分工合作,称为“从政”。孟子谈论古代圣王的为政作风,可谓各具特色又有一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