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提建议,似乎每个建议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能做得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建议,似乎很有办法;可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是一筹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当别人的老师。他还说,现在有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弃自己的田地,去替别人耕田。我们常常说,人的心就是福田,只有好好耕耘,将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自己的田不耕,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自己承担的责任却很轻;希望别人变成好人,却忘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会听吗?所以,不能光凭着愿望和热情说我喜欢当老师,喜欢给别人建议,给别人指导。当老师是需要条件的,哪些条件呢?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下面我们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自我修炼。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孟子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真正的好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但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没想通的道理让别人觉悟,这怎么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学问研究好,才能去启发、指导别人,这是常识。
那么,怎样自我修炼呢?《孟子·离娄下》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话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今天参考。孟子是说,第一,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触类旁通,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二,要详细地阐述,也就是要把你学得的知识、领悟的道理,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扼要说明,也就是用自己的话作扼要的概括。
举个例子,有人观察哈佛大学的教学方式,特别提到一点,他说下课以前,老师让学生们每人用1分钟的时间把50分钟上课的内容概括一下。学生说,1分钟怎么够呢?你讲了50分钟,给我10分钟吧。不行,只给1分钟,1分钟到了就不让你讲了。老师就根据学生说的了解他课堂学习的情况。不要小看了这最后的概括,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都是非常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起来,将自己的心得进行总结,这个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学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