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无可无不可”的孔子智慧

2009-07-21 16:38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由上观之,智慧所能达到的境界用孔子的话表示就是“中庸”,“中庸”的境界看似简单,却十分的高明。

在很多人眼中,孔子是近乎于迂腐的人。坚持理想,矢志不渝,坚持得有些固执,甚至某些时候可以的变通都没有变通,难怪给人这样的印象。大家不妨读一读《论语·乡党》,其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在各种场合孔子的有些呆板的行为,让人觉得对其“老夫子”的称呼并不怎么过分。其实,这多少是我们对于孔子的错觉。智慧是一个很玄妙的词,几千年的文明史,很少有人能称得上是真正智慧的人,孔子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智慧和知识自然不是一回事情。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却要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智慧颇有佛家的味道,其中的空灵似乎也很难用明白的语言表达。如果勉强的一定要说出智慧的含义,那就是:智慧是一种内在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恰当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恰当的行为,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智慧的人。还必须指出,这种能力的内涵中,也应该包含人类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必须由人类的价值理性渗透其中。世界是极其的复杂,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个性,如何判断、理解和行为,当然是很智慧的事情。由此可见,智慧是“活”的东西,而知识是“死”的东西,智慧是对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恰当判断;知识只是对特定场景的描述和概括,离开了知识所赖以存在的特定时空和人物,知识也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知识。比如:法国的礼节中,亲吻脸颊是很正常的事情,表达的是彼此的友好和问候;但如果到了中国,随意的亲吻和拥抱是很严重的事情,是特殊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发生的行为。在这里,如何亲吻脸颊,亲吻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但这种知识是和法国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离开了法国的人文环境,不可以随时随地用亲吻表示友谊。但究竟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恰当的礼节表示友谊和问候,是一个智慧的事情。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很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应景的知识,而不是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智慧。毛泽东一直强烈批评持“本本主义”的人,“本本主义”的背后是典型的把适用于特定场合下的知识来照搬到中国的愚蠢。孔子则不然,它是一个很智慧的人。

众所周知,孔子很强调“仁”的思想。在《论语》中,有五十几处谈到“仁”。但究竟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孔子也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如果用形式逻辑来分析孔子的“仁”的定义,这种缺少确定性含义的“仁”似乎太不可思议。但如果从智慧的角度分析,这恰恰是孔子的伟大和高明。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