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无可无不可”的孔子智慧(2)

2009-07-21 16:38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孔子之所以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提问什么是“仁”有不同的回答,一方面有因材施教的用意,另一方面也和孔子对“仁”的理解有关。在孔子看来,

孔子之所以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提问什么是“仁”有不同的回答,一方面有因材施教的用意,另一方面也和孔子对“仁”的理解有关。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完美的道德标准,任何一个具体的规定都不能完整表达“仁”的全部含义。在这里的“仁”颇像柏拉图的“理念”,人们的行为只能是在部分上做到“仁”的要求,正因为“仁”是所有完美道德的总和,所以从某一方面着眼的时候都不可能完整的表达“仁”的含义。孔子的这种智慧和佛教的思想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了共同之处。对于什么是“佛”?禅宗的禅师们多半有自己个性的回答,有的时候甚至让一般人觉得不可理喻,有的时候禅师们干脆告诉问“佛”的人,什么是“佛”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说的问题,任何从某一方面对“佛”的理解也都是对“佛”的歪曲,所以最好不说,一说就错。德国现代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在论述他的“遮蔽”和“解蔽”思想时候,也有同样的意思: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解蔽”和“遮蔽”的统一。一旦人们开始言说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已经排除在言说之外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解读晚年海德格尔之所以喜欢《老子》、喜欢中国文化的原因。在我看来,但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还是他的“无可无不可”思想。在《论语·微子》第八中,孔子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在一般人看来,柳下惠、伯夷、叔齐等人不是一直得到中国人钦佩的人物吗?在孔子那里却得到了颇不以为然地评价,其中的原因就和孔子智慧的分析、看待问题有关。以柳下惠为例,我们适当的分析孔子的态度。当然柳下惠的事迹很多,孟子也有对他的中肯的评价,其本人很有道义的精神,在这里为了说明问题的必要,我特针对“坐怀不乱”的例子来解释圣人的态度。平常百姓所知道的柳下惠的事迹就是对“坐怀不乱”的坚持,这种坚持很能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传统的价值观是中国人评价人们行为和历史人物的根本尺度。以项羽和刘邦为例,我们会发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所起到的决定作用。项羽固然是一个英雄,不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历史上给予项羽的评价一直很高,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是因为项羽虽然在政治上包括军事上是失败的,可是项羽的行为,却内在的符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的认可。项羽可谓有情有义,论情霸王别姬,让人潸然泪下,这在古代的男权时代,对于一个男人能够做到这些很不容易;论义,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让人无限感慨,让英雄致敬,让小人汗颜。相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成功的刘邦在历史上的名声确有很多让人不敢恭维之处,实事求是地说,刘邦虽然成功,但他的很多言行确实没有办法让人肃然起敬。一个民族如何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根据和尺度就是本民族内在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柳下惠的行为之所以让人崇敬的原因了,他的行为符合我们传统对男女交往的规范。可孔子并没有这样觉得。为什么呢?因为:当女孩在一个男人怀中的时候,有无数种情况,是否做到在任何场合都“坐怀不乱”,是一个很智慧的事情。具体那些场合做到“不乱”,那些场合做到“该乱”,需要智慧的分析。比如: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场景:“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里的贾客面对的是一个坚贞有气节的女孩,清高孤傲,而不是那种因为有几个钱就可以轻慢的人,如果这个时候肆意的“乱为”难免不自取其辱,咎由自取。尽管贾客自许有钱,也最好知难而下,免得局面不好收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