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儒家文化之精奥:求美,求善,求仁义(2)

2009-07-21 16:56
来源:一元一 作者:王文元
“教”之核心在善。因为“教”针对的是无序与权力霸权。有人以为中国历史完全是由权力决定的,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在皇权专制之下,权力决定了中国

“教”之核心在善。因为“教”针对的是无序与权力霸权。有人以为中国历史完全是由权力决定的,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在皇权专制之下,权力决定了中国的利益格局,而人格的顺位并不单纯靠权力,主要靠的是“教”。自从儒家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一直有两个价值标准,一个是权力,一个是道德(“教”的程度) ——中国人给了道德家一条出路,使得无权者亦可得名。在中国,被后人尊重的往往不是帝王,而是文学家、学者与道德师。帝王中最显赫的是李世民与赵匡胤,但此二人的名望远不及孔子、屈原、司马迁。重文是中国的传统,文高于武是中国的法则,帝王亦无可奈何。在某中意义上,由于儒家的强大,使得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独立,这是很了不起的。满清入关,屠城杀降,不可一世,然而不能不臣服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能不继承流布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文化传统。说儒家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为过。

由“教”达“善”的文化是西方所没有的,因为它不可以用科学方法造就,东方文化之不可替代性正表现于此;现代不能替代传统,亦在于此。现代人种种恶行(坑蒙拐骗与欺世盗名) 都是反传统逆流中泛起的沉渣。清扫这些沉渣的最佳方法就是恢复由“教”达“善”的文化传统。

仁义乃善之理性化的表述,也是美的最终归宿。儒家之仁义不同于西方之博爱或泛爱。可以说各有所长。在达到仁义之前,中国由“教”达“善”的文化传统几乎十全十美,问题出在“仁义”这个环节。何以言之? 因为即使孔子思想中的“仁义”也将由“教”达“善”的方法与意义局限化了。仁义不具有“教”与“善”那样的广延性。“仁者爱人”是对的,然而所爱之人皆具体人(父子、君臣等) ,而非广义之人。

不过,尽管仁义有此疵瑕,仍不失规范行为的有效手段,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特殊性可以被迁移到一般性上来,从而在一般的范畴发挥作用。好的东西,即使不完备,也比没有好——如果这个原则成立的话,应该断定,仁义可以与“教”与“善”连接在一起,形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