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大学》中的政治智慧

2009-07-21 17:02
来源:一元一 作者: 余翔林
笔者认为这八条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整体,它十分集中又极其精辟地体现了儒学“内圣外王”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儒家学说始创于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末期的孔子。该学说的代表著作是经孔子和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及《春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五、六百年间,六经一直是儒家思想传递的主要教材。但是直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后,才逐步形成儒学一尊的天下。由于《乐》已失传,于是五经成为公认的儒家经典,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左氏春秋》。而《论语》、《孟子》也成为西汉时推崇的儒家经典。

到唐代,由于反佛教斗争的需要,韩愈提出崇儒的“道统”思想,排斥佛教的“法统”思想,突出了原《礼记》中《大学》和《中庸》的地位,认为它们的重要性可列为经书一类。这是很有眼光的。到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及南宋大儒朱熹才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合编为《四书》。朱熹亲自为其作《四书集注》,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从而确定了南宋以后六百年间,《四书五经》在儒家经典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淀积在我们思维方式的深层意识之中。其中《大学》又是《四书五经》的卷首开篇,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出儒学特有的政治智慧。《大学》中提出的治理国家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大学》在《礼记》中原是排在第四十二位的一篇论文,但唐代思想家韩愈却独具慧眼,看出它是封建统治的政治纲领,从而在他著名文章《原道》中予以阐明。朱熹对《大学》则推崇备至,他在《大学章句》中引二程之言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全篇只有1750字,朱熹一生只有40天的京官生涯,就选择了给宋帝讲授《大学》,据说,他临去世前还在修改《大学》中“诚意”一段的注,可见《大学》在儒家经典中之地位。

《大学》中的“三纲领”指的是开篇的前四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之道讲的是大学教育的原则和目的,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