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我今天能够对这个《孝经》感到真正地景仰,如果勉强说一点很浅薄的体验,乃至于学了佛,那也可以说三宝的加持,这种义理大部分内容都是透过佛家回过头再看。以佛法来说,佛陀像太阳,孔老夫子像星星。佛法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所谓佛法的博大高深;那么在经过了这样的佛法的光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孔圣人的着作,那就多多少少比较容易一点,这是第一点。
那第二点呢,为什么我们现在这里不讲佛法,而讲那个《孝经》——孔圣人的道理?这个要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
我们现在都很幸运,宿生的善根,才能够在这个末法时代,末,就是到了尾巴上面,最后了;再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之下,那几乎没有了。就是说佛的精深博大的高明的道理,没有了,留下来的就是表面上的东西,就是几本经。我们刚才说孔孟的心法、儒家的思想,那比起佛法来要来得狭小,这样狭小的东西,亲自跟到圣人身边都不懂,现在这么博大高明、无限深广的东西,我们要跟的,就是跟在佛身边,一样地完全不懂,何况再传了几千年,何况传到每况愈下!那个时候说正法、像法,多少还有很多祖师懂得理论,然后照着理论去实践,有亲身的验证。现在这些都没有了,那个书放在这里,你看见认得字,不认得字,查一下字典,喔,这个字怎么念、怎么讲;到底指的什么,我们不懂。所以这个真正的佛法的深广,因为这样的原因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称为末法。
但是我们很幸运呐,又能够感得《菩提道次第广论》,那宗大师的内涵。各位看过他的传记就晓得,他是文殊师利菩萨,是诸佛的老师,所以教的很多弟子都成了佛了,由于那个时代的众生的共同的业力。所以同样地,假定我们现在非常想学,很努力照着去做,那我们就会感得佛菩萨亲自来,这样。感得最好的,文殊师利菩萨会亲自跑到这地方来,感得观世音菩萨亲自跑得来─观世音菩萨作护持者,文殊师利菩萨作老师。那个是为什么在藏系有宗大师这样的一个人出现,还有很多优秀弟子。
假定我们很认真地一心想学,我们继续地努力,造这个因,集够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得这种情况,一定学得成功。我现在看见你们这么用功,很认真地学,我感觉得实在是非常赞叹、非常欢喜。
在藏系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把佛的正法又能够扶植起来。宗大师发愿要把正法维持五百年,到这个世纪初,五百年刚刚满,所以再留下来就是像法,这个理论还有,现在你持续地学下去,主要地就是学这些。那么这个理论呢,我们现在学到的理论就是宗大师,宗大师一生最好的两部书,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两个是衔接的啊!前面那个就是这本,叫《菩提道次第广论》,总共做了两本道次第,是佛法整个的精华。换句话说,这个你照着次第,会一步一步上去。这个次第里面分成功三部分:下士、中士、上士,就像我们念书的时候,小学、中学、大学。
这个下士部分,主要的讲什么呢?讲做人的道理。不过,《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讲的做人的道理,跟我们儒家还有一个差别。儒家只是为了做人而做人,你把那个人做好了就好了!佛家不是,你为什麽要做人,你要成佛所以你要做人。为什么成佛要做人?成佛要不要修行?要。要修行,拿什么东西要修?要“人”,这样。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面,要修行,所以修行第一步还是要从做人开始。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面,目标——成佛。虽然从做人的标准做起,一个从做人的标准把人做好,一个要成佛,这两个目标完全不一样。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下士,一点点,就这样。他只是告诉我们,你最重要的要依靠师长,要皈依三宝。这个最究竟圆满的师就是佛,皈依了佛了以后,完全听他,他告诉你什麽你做什么。他下面再告诉我们的,是世间的事情完全不管了,你要努力地准备下一世的,就完全准备将来的因,而这个将来的因也是成佛的因,所以世间的很多东西都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