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言儒家必数经史子集, 道人伦义理, 人们尤钟孔子之仁义, 孟子之心性, 荀子之性恶, 董子之君权神授, 邵子之太极, 周子之道德性命, 二程之天理, 陆子之心学, 朱子之理气, 王船山之行先知后, 王守仁之知行合一……不免精于粗而忽于细, 明于理而蔽于形。儒家精奥在于儒家文化外形:求美, 求善, 求仁义;忧国, 忧民, 忧天下;重文, 重礼,重气节;畏天, 畏地, 畏天命。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论述极多。“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士而怀居,不足与为士矣”(《论语•宪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儒士们始终不渝的道德信念。荀子的“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荀子•解蔽》) 表达出儒家由己达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强烈愿望。范仲淹将其演变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把这一愿望具体化了,士大夫无时不忧,无处不忧,无事不忧,明代有一副对联,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士大夫之“忧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确实如此, 上至天, 下至人, 无不被士大夫们关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 。这是由儒学积极入世的主导原则决定的。天下学问, 若论入世, 莫过于儒家。孔子本人就是入世楷模, 他活在世上七十三年, 无一日不奔忙,无一日不操劳,无一日不思考,无一日不学习。孔子的学生多,老师亦多。他看不起游手好闲的人。他教学生六艺,自己首先精通之。孔子所教的每一门功课,都是自己先烂熟于胸,然后才为人师的,据说孔子的驭术无人可及。
有其师必有其徒。中国后来的士大夫从孔子那里汲取了无尽的营养。司马迁就极其崇拜孔子,作《世家》以讴歌其不朽业绩。司马迁受宫刑而不死,坚持写完《史记》,不能不说是受到孔子乐观入世的影响。《史记》杀青之后,司马迁一吐郁闷,神秘消逝,足以证明,司马迁之忍辱,完全是为了苍生,没有丝毫的利己动机。一旦大功告成,他便像一只倔强的飞蛾,毅然扑向火海。
孟子的入世思想比孔子表述得更具体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