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爱”思想分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章句上)“亲亲”,为第一层次和境界,以孝为本,意即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仁民”,为第二层次和境界,即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去爱所有的人;“爱物”,为第三层次和境界,即像爱人那样去爱万物。
三个层次三种境界,依次渐进,由亲到民,由民到物。其中,由亲到民,是爱人;由亲、民到物,是爱物。
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伦、人文和生态生存系统。
爱贯穿其中,仁才能实现。
而“亲亲”,是“仁爱”的内核;孝,又是“亲亲”之本。所以,“仁爱”先由孝始。
何谓孝?
今天的超女酷男知之者恐怕不多。
但不知不等于不需和不行。现代家庭中,往往缺少的不是金钱和现代化的家电,而是孝道。有的家庭讲民主,父母与孩子为朋友关系。当孩子进门直呼父亲:“哥儿们,把拖鞋给我提过来!”对母亲大喊:“老姐儿们,你为何还不给我打洗脚水?”不知置身这样的民主氛围之中,父母有何感想?有的孩子过年向父母索要巨额压岁钱,未得到,便煞有介事地向法院提出诉讼;有的孩子视父母如奴仆,只知一味地索取,不思一点回报……“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不讲一些孝道,行吗?
孝道,并非全是过去不加选择所批判的封建糟粕,其中还蕴含着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中很多精华,岂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当代,继承孝道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很有必要。
《孝经》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孝为根本,全凭教育培养。
孟子更是把孝提高到仁的高度,“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章句上)孝敬父母就是做到了仁。并认为一贯推崇备至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己矣。”(告子章句下)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孝道为做人的根本!
如何行孝于父母?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万章章句上)天下没有比孝敬父母更大的事了!孝敬有二:一要尊敬,二要奉养。
具体该如何做?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滕文公章句上)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内容。养育之恩,天高地厚,穷其终生,也难报其万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诗)故而一丝一毫都不能疏忽和懈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从爱护父母给的身体,到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一生都在牢记父母教诲,报答父母之恩。“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从居住、病患到情绪变化,以及死后致哀、祭奠,任何细节都要做到让父母满意,这是为人之子的本分。
“大孝,终身慕父母。”(万章章句上)孟子认为,只有像圣贤舜那样,一辈子依恋、怀念父母,才能算上为最孝顺。
他在回答得意门生万章所问,舜在田间干活,为何仰面大哭时说,那是因为他很依恋父母。
孟子进一步比较舜与曾子孝的不同:曾子能够坚持侍奉父母,让父母高兴;当父母不满时,他也能做到不抱怨;舜不仅仅是这样。“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万章章句上),为何?天下人好色,舜也不例外。当他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依然不解忧,为何?天下人爱财,舜也不例外。当他富有天下,天下的财富都是他的财富的时候,他依然不解忧,为何?天下人无不希望高贵,舜也不例外。当他贵为天下之主时,依然不解忧,为何?人们都喜爱和希望得到的美色、财富和高贵,都不能为舜解忧,究竟为何?“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