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会变通

2009-09-16 09: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田玉川
孟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强调要“执中”,明确反对偏执于一端,特别重视变通的重要。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进一步有所发挥。孟子不仅强调要“执中”,无过而不及,不偏不倚,而且“恶执一”,明确反对偏执于一端,并要求守中时会变通,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他特别重视变通的重要。

孟子在比较了杨子、墨子和子莫三位贤人的行为时,深有感触地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尽心章句上)这三个人,其实都未得中庸之道。一个为天下一毛不拔,心中只有自己,自私到了极端;一个主张兼爱,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另一个虽然懂得不走极端,但不知如何变通,其实和前两个一样,依然只偏执于一端,“举一而废百也。”他们三个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这里,孟子不仅认为中庸是一种最佳尺度和状态,而且还认为中庸绝对不是偏执一端,不知变通。如果“执中”,而不随时随地随机而变通,那仍是“执一”,偏颇于一端,不是真正的中庸。这就是中庸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尤其是适宜的权变,为中庸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这正是孟子对中庸思想的发挥之处。虽然:“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但并未明确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言行是否符合中庸之道,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最高标准。

孟子不只强调“执中”,“恶抓一”,主张权变的同时,还要求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去教养熏陶那些“不中”“不才”的人。“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章句下)这是义务和职责,不能不做。如果放弃不做,那他的“中”和“才”也就不成其为“中”和“才”了。那就与不知中庸之道者,相差无几。

因此,要做到中庸,仅仅懂得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要在言行中会权变,在教养熏陶别人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中庸品德。

以古代的圣贤为实现中庸之道的楷模,孟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公孙丑提问时,比较了伯夷、伊尹及孔子三个人的品行。孟子认为:伯夷和伊尹不是同一类人。这从两个人对待做官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不是理想的君主他不愿辅佐,不是理想的百姓他不去驱使,天下未走上正轨,政治混乱,他就隐而不仕,这个人就是伯夷!无论什么样的君主都愿辅佐,无论什么样的百姓都去驱使,无论天下政治多么混乱,他都愿意出来做官,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伊尹!两个人的本质区别是,一个有做人的准则,一个没有!

而“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下)唯有孔子处事做人最合中庸之道。在权变中能够“执中”。

同时,“汤执中,立贤无方”。(离娄章句下)也为孟子所称道。商汤自己为人处事合乎中庸之道,选贤任能也不拘一格,懂得权变,十分难得可贵。

“执中”重要,权变,不“执一”,“无方”更重要!

在孟子时代如此,在今天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穿衣,若不“执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款式,偏执于一端,那就不再是穿衣这样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细节了。若穿得太多,把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玉体不露,那不只自己感到不舒服,别人也由此断定这个人有病,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若穿得太少,太暴露,着比基尼要上街,进出高档写字楼,参与各种正规的活动,那就会被“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挡在外,别人会以为这个人不是一个正规的人。往往会联想到专操皮肉生意的娼妓之类。所以,穿衣也要“执中”,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宜。上班穿职业装,回家穿休闲装,运动穿运动装,适时适地适机权变,才是人配衣裳马配鞍,才能收到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独特效果。

再比如吃饭,也不能不“执中”,吃得太少,肚子饥饿难忍,营养缺乏,身体素质就差;吃得太多,肠胃不堪重负,营养过剩,消化病、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气喘等各种“富贵病”就会一齐光顾,怎么办?惟有各种饮食均衡搭配,营养全面,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饮食“执中”的保证。

而饮食也要随着季节、气候、环境以及个人的年龄、性别、习惯等因素而权变。不“执一”,才能在生活上“无方”。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