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孔子关于社会教化问题提出了“四点”智慧:孔子说,用“孝”来教化民众彼此亲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用“悌”来教化民众礼顺,没有比倡导敬重兄长更好的了。从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来看,那么欲望民众对君主的“亲爱”与“礼顺”,人君必须先做出表率来,自身先行孝悌之道。孔子说,要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他提倡用“乐教”来教化民众,达到民风民俗的转移变化。“乐教”从广义上讲,并不局限于音乐,“乐”是“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之一艺,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在内。中国文化传统特别重视“乐教”,如《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安定君上,治理民众,没有比倡导礼敬更好的了。孔子特别重视礼,《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于仁了。所以说,礼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在阐述了“四教”之后,再深入一层开掘“礼”的核心含义:“礼者,敬而已矣。”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字罢了。然而虽只是一个“敬”字,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巨大的。因为能尊“礼”,而能有“敬”;因为有“敬”,便能有“悦”。这里出现这样的序列:礼——敬——悦。
再从付出与收获来看:一是,子女付出了对父母的孝敬,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故敬其父,则子悦”。二是,弟弟付出了对兄长的敬顺,自己也获得了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敬其兄,则弟悦”。三是,臣子付出了对君主的尊敬,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敬其君,则臣悦”。
被敬重的人属于少数,而因此收获喜悦的人却是众多。这其中的摇椅就是使家庭因敬爱与喜悦而和谐,社会因敬爱与喜悦而和谐,国家因敬爱与喜悦而和谐,在人人内心的喜悦之中融合为和谐。
如何教化民众?如何臻于和谐社会?如何移风易俗?这是任何一个王朝、一个时代都会遇到的话题、问题、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治政的主题。每个朝代都在苦苦思索,上下求索,迷茫中摸索,这一章让我们看到25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
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音乐,革命时期的“红歌”、“文革”的狂暴乐歌、改革开放后的摇滚乐、流行歌曲等等,都是时代的节奏的反映,也是人们心灵的映现,还是那一时代风俗的凸显。音乐就在我们身边、耳畔、心里,每个人都有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与舞乐,我们都在默默地接受着音乐的教化,这就是“乐教”。现代人主动地、能动地、灵动地重视“乐教”了吗?
孔子所提倡的孝、悌、乐、礼,如果用现代人已经养成的惯性思维来看,那都是“老掉牙”的、“落后”的、“糟粕”的、“陈腐不堪”的东西,怎能比得上时尚的、新潮的、西方的那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不过如果能冷静地深思一番,原来孝、悌、乐、礼中确实饱含有宝贵的东西在,抽绎其合理的内核,而加于时代的形式与内涵,照样可以转换为生气勃勃的现代式的智慧。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