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礼为人之用,仁为礼之本

2009-11-30 11: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德江
“礼乐”并非这些外在的形式,它有更深一层的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但是空有“礼”的形式,而没有“仁”作基础,“礼”便成了一个空架子,没有任何意义。

孔子对于“礼乐”在社会上不能通行,不被人理解,只是流于形式,感到很气愤,便感叹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翻译成白话就是:天天讲什么礼啊礼啊!难道就是指玉帛等礼仪所用的物品吗?天天讲什么乐啊乐啊!难道仅仅指的是演奏音乐的钟鼓吗?

在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并非这些外在的形式,它有更深一层的内涵。钱穆对此有过解释,大概意思是说,玉帛,是行“礼”所用的物品,是“礼”的表现形式;钟鼓,是演奏音乐的乐器,是音乐的表现器具。但是人只空有这些物件并不能将“礼”表现出来,只有当人有了“仁和”、“敬爱”之心,才可以用玉帛来表达“礼”,用钟鼓来演奏音乐,表达“仁和”、“敬爱”的内在精神。如果将这些根本的东西放弃,只注重形式,而没有仁爱之义,即使拥有玉帛钟鼓也不可能将“礼乐”表达出来。再进一步讲,就是说有了“仁爱”,便可以通过“礼乐”的表现使社会和谐,使人有仁爱之心,彼此相互敬重,从而达到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作用。从这里我们知道“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但是空有“礼”的形式,而没有“仁”作基础,“礼”便成了一个空架子,没有任何意义。

《论语》中有好多章节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其中《论语·学而篇第一》里有一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为人行礼的根本在于有“仁和”之心。古代圣贤先王的礼制便是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礼制才显得那样美妙伟大。人做事的时候,无论小事大事都可以用“礼”的标准来做。有时候具体礼节形式不统一,便行不通了;不过只要知道用“仁和”之心作为根本,一心一意用它来行礼,而不把具体礼节形式当作限制,也就行得通了。

仔细读过《论语》的人可能反驳说,孔子也有相反的议论,他也曾重视过“礼”的形式。《论语·八佾篇第三》中的第十七章便是明证:“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章的大意是说,子贡想把在庙里告朔礼时宰杀的腥羊拿走。孔子理解子贡的意思,便说道:“赐啊,你爱惜的是那一只羊,我爱惜的是'礼'啊。”孔子在这里说的羊,固然是礼的形式,但孔子并非注重这个形式,他看重的是形式背后的“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的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春秋中期以后,鲁公每月初一不但不亲临祖庙行告朔礼,而且已不听政,可是还要照例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正因为如此子贡提出去掉“饩羊”。而孔子对他的回答是说,你爱的只是那只羊,我爱的是告朔之礼。子贡认为既然没有内容,形式也就不必要了,何必每月初一还要在祖庙浪费一只活羊呢。孔子则顾惜“礼”将会丧失掉,“礼”与有羊无羊没有多少关系,但“礼”是通过它来表现的,若没有了这羊,“告朔礼”便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所以说孔子并非顾忌形式,他看重的是“礼”及其背后的“仁”的思想。

所以朱熹说:“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意思是说子贡认为徒有形式,就不要浪费。孔子认为虽然“礼”已经名存实亡,但杀羊的仪式还在,终究有“礼”的形式,也就还有办法来恢复“礼”的实质。如果连杀羊的仪式都没有了,那么此“礼”就彻底消亡了,所以孔子加以叹息。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