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礼的本质在人心

2009-12-03 10:0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德江
“礼”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就在于人心,人心的根本又在于“仁”。即是我们所说的“行礼源于心”。

“礼”非形式,而是“仁”的一种表现,是由心底生发出来的情感的具体化。所以我们在为人以“礼”的时候要落到实处,并用真心实意的情感感动他人。不能只是空说言辞,讲客套话,却不做实事。那时你的耳边肯定会听到一些话:“天天讲什么礼啊,礼啊!难道就是指玉帛等礼仪所用的物品吗?天天讲什么乐啊,乐啊!难道仅仅指的是演奏音乐的钟鼓吗?”所以行“礼”要由心生且需落到实处。

《论语》中有这样一章,是孔子与宰我讨论孝的内容,从中可看出“行礼源于心”的原因。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翻译为白话,大概意思是,宰我问孔子:“三年的丧期,似乎有点太长了。如果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就要崩坏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要从此失去内涵。而且去年的谷子已经吃完了,新谷子已经收获了,钻燧取火的木棒也已经更换了。一年的丧期好像也就够了。”孔子心里很生气,但他这样回答说:“你的家人刚去世一年你便吃稻米、穿锦衣,你心里有没有感觉到伤心不安?”宰我说:“我感觉很好,没有什么不安的。”先生说:“你心里既然觉得安稳,那你就可以这样做。君子在丧期这段时间,正因悲痛,吃了美味也觉得不香甜,听了音乐也感觉不到快乐,在日常房屋中起居,总觉心里不安,因此君子便不这样生活。现在你心如果觉得安稳了,自然可以照常生活啊!”宰我出去了,先生说:“宰我真是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啊!儿女生下三年,然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啊,宰我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难道他就没有受到父母三年的眷爱吗?”

对于宰我孔子已经很严厉地批评了他,我们不再多置言辞。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果懂得“礼”,他一定会从心底觉得守三年的丧期是应该的,并且在这段时间食不甘寝难眠,因为他心里一直记念着亲人,为失去亲人感到痛苦。正因为此,看一个人做事情是否是以“礼”行事,关键在于他是否出于内心的真诚。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第三》)这是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礼”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就在于人心,人心的根本又在于“仁”。孔子虽然在这里没有直接回答林放的问题,但他已经间接做了回答。这就是任何内容都要靠形式来表现,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即是我们所说的“行礼源于心”。但这种源于心的“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礼仪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并且落实到实际层面。

对于这一点,《感应篇广疏》中的一个故事可以为我们作最好的诠释。故事说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守节不嫁,抚养儿子。承美日夜哭泣,深感母恩难以报答。一位禅师很受感动,就劝告他说:“孝子思亲,光是痛哭,亲人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应当想一个报答的办法。”于是告诉他,做好事,亲人就会得益;做坏事,亲人就会受害。想要报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能使亲人真正得益。承美一听,醒悟过来,发誓戒杀放生,多做好事。

可以说林承美是善于尽孝的人,因为他从内心深处对亲人有一种尽“礼”的诚意,并且还将这一“礼”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如果要尽自己的诚心,最好是使亲人得到实际的好处,可以过上好的生活,这样才算是善于尽孝的人。一些人表面上好像知书达理,尽到了自己的孝心,可是亲人并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益处,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是善于尽孝的人呢?如果说哭泣就是尽哀,就叫做孝,那么即使泪如泉涌,像决堤的江河一样,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果说披麻戴孝,就叫做孝,那么即使积麻成山,坐到里面去,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由于悲痛,不能抑制才表达出来的情感。要想使生我养我、任劳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实的利益,则要用另外一种更加实际的办法,而不在于表面形式。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