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做人的基础:以礼行事

2009-12-04 11:0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德江
要想成为君子,就不要管别人的眼色,而是应当坚持自己的为人准则,以“仁”为本,以“礼”行之。

以“礼”行事在一些时候也会给人带来麻烦,孔子便受到过这种问题的困扰。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篇第三》)作为臣子向君王尽忠以“礼”是一件好事,却被世人说成是谄媚的事,这怎能不让人气愤?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能因此便不守“礼”了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就是给那些平庸者的回答。要想成为君子,就不要管别人的眼色,而是应当坚持自己的为人准则,以“仁”为本,以“礼”行之。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来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主要因为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但是孔子并不因此就放弃,即使别人误会他,不理解他,甚至讽刺挖苦他,他仍旧一如既往,克己复礼,走自己的路。

一个人想做个忠臣,有时候也很难。对主管、对领导人尽“礼”,处处尽忠合“礼”,而旁边的人会认为这是拍马屁。凡是当过领导也当过别人部下的,都有这种经验。如果自己毅力不坚定,见解不周到,受环境影响,只好变了。那么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坚持以“礼”为准,所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人格还是建立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见解与人格的精神,等待时间来考验,等到时间已经证明并不是他人说的那么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明末清初博古通今、名扬四海的大学者顾炎武,因为知识渊博,所以向他请教的人不计其数,都以他为老师。但是,顾炎武并没有得意忘形。每当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都会谦虚地向行家请教,没有一点架子。因为他觉得以“礼”行事是为人的基础。

有一天,他在济南城游览,无意中听到几个游客模样的人在高声谈论《礼》,几个人还不时争论着,顾炎武心里在嘀咕:“这是些什么人,在风景区还有这样的兴致讨论如此高深的学问?”他一边想着,一边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站在那几个人后面,听他们的见解。只见一位书生模样的男子,正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听着他的话,顾炎武不由得刮目相看,对这位不知名的男子的从容谈吐大为赞叹,尤其是他那精辟的见解让顾炎武不断点头赞同。

听完他们的讨论后,顾炎武就向周围的人打听。原来这位见解不凡的人是城内一个普通的私塾先生,名字叫张尔岐。他的父亲被清兵杀害,他怀着杀父的仇恨,决定不与政府合作,不再涉足仕途,而是立下志向,专心做学问。为了谋求衣食,就当了私塾先生。

顾炎武决定登门去拜访。没有想到,他的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上门劝阻,理由是:“你一个堂堂的大学者,怎么能够去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匠请教呢?这样做岂不是有悖礼节吗?再说,一个小小的教书匠,又能有多大的学问,向他请教,不是浪费时间吗?”听了这些话,顾炎武笑了笑,他对朋友说:“你们不要以为张先生是一个教书的,就看不起他,我前几天亲耳听到过他在谈论《礼》,他的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中还有许多观点是我从来也不曾听到过的。再说,就自己不懂的东西向别人请教,不管被请教的人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不但不违背‘礼’,而且是一种有‘礼’的表现。”

第二天,顾炎武就穿戴整齐,步行来拜访张尔岐。等他一路打听来到张家的门前已是晌午时分,看到大门紧紧关闭着,他敲打了很久,可是没有人来开门。于是,他就站在门旁边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夜幕降临了,他都一动不动。

其实张尔岐在听到第一声敲门声时,就从门缝里看到来人是顾炎武,但是不敢开门。不过看到他一直等到天黑,很是感动,于是打开门将他请了进来,沏上好茶,并准备饭食。当他听到顾炎武说了来这里的目的后,连声说道:“不敢,不敢,你是名闻朝野的大学问家,我怎能做你的老师呢。”一个是诚恳地要求,一个是坚决地不从。最后两个人决定以朋友相称,互相切磋讨论。

正因为顾炎武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到以“礼”为人行事,而不顾及他人的议论,才能交上张尔歧这样的朋友。从这以后,顾炎武就常常来到张尔歧的住处。他就研究《礼》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向张请教,大都得到了满意的解答。因此,顾炎武后来在写《日知录》时,就采用了不少张尔歧的观点和见解。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