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主动上前去行礼问候。长辈有什么吩咐就依教奉行,没有吩咐就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或许有人认为这多此一举:“你看,遇到老师时,他没离开之前还要傻傻地等着,多浪费时间啊!没有必要。”确实,现在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人像太阳下的蚂蚁一样忙碌奔波,不如古人那样悠闲自在,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同感觉,似乎也有改变的必要。在佛教中,佛陀制定戒律时也说,可根据时间、地点、当地习俗来修改一些细则。而今经过多年的演变,人的心理与行为已有了巨大变化,故也能理解他们的这种想法。
但从整体上看,对长辈的尊敬还是非常有必要。虽然世间人对老师的态度已经变了,但在佛门,这些传统一直存在,而且保持得很好。可现在的世间人,见父母师长根本不打招呼,更不用说上前恭敬问讯了。其实,这些行为是人的本分,如孔子所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对父母的“孝”与对兄弟的“悌”,是“仁”的根本,是做人的基础。所以,恭敬不是做给人看的,也不是为了得什么利益。
在古代,人们不好炫耀,重视隐藏学问、韬光养晦,但他们的道德修养,却往往能从外在的“有表色”——表情、言语、眼神、行为中流露出来。例如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以懂礼貌著称。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鞠躬行礼。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欣赏了很长时间。子路就一直躬身站着,不敢动,等孔子发现他时,他身体已酸麻得失去知觉了。孔子很高兴,称赞道:“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弟子!”
然而时至今时今日,这种行为已经没有了。那天我到学校去,说:“你们应该学会恭敬,不能像古人那样弯腰问询也不要紧,但对老师、长辈和出家人,至少要打招呼。”若能这样做,别人心里也很舒服。就像下飞机时,空中小姐微笑着说:“再见,请慢走。”这么几句话,并不是什么大的付出,但让人听了以后,确实感到很温暖。
当然,对师长恭敬时,也要观察他的意乐。总之,古人的传统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人人能对师长如是恭敬,那么试想,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反之,假如人人都不能行持,又会变成什么情形?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路上碰到长辈,根本不知恭敬问询,甚至还会瞪他一眼。所以,人心道德越来越沦丧、越来越败坏了,这种倾向一定要注意!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